中国社会改革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两会期间,各代表、委员提出了很多关于社会改革的提案,比如:市场经济改革,教育体制改革„那么,什么是社会改革?中国的社会改革有什么新的特点呢?我国为什么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一、社会改革: 1、定义:是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 2、分类: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3、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二、我国社会改革的特点: 1、在改革的性质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的,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包含两重含义:一是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必须坚持这个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我国尚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去努力奋斗。改革开放就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不是要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改革开放,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在改革的方向上,坚持市场取向 我国的改革是从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的。坚持市场取向,逐步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最终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肯定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在改革的目标模式上,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上的,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强调效率与公平相结合;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控经济,必要时也可采用少量的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管理,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健康发展。此外,及时总结改革经验,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4、在改革的方法上,坚持先易后难、逐步深化、渐进式推进 我国的改革开放无先例可循,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承受改革风险的能力较弱。对于暂时把握不大的改革,先进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广。沿着这种路径、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改革,保证了改革开放稳步前进,避免了出现大的失误和挫折。 三、坚持改革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因: 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主张或提倡整个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 1、坚持改革社会主义方向,具有历史必然性。 90年代后的世界社会主义,由于苏联东欧的剧变而转人低潮。所有的共产党和左翼党,都面临着如何迎接新形势、新挑战的问题。为了是社会主义国家迅速健康的发展,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走向完善的必由之路。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是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局面,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险,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 资本主义到底能不能救中国?可以肯定地回答,不能。 从世界范围看,在本世纪前半个多世纪里,社会主义运动波涛汹涌,如火如荼,这是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固有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当时由于资本主义使本国劳动人民长期处于凄风苦雨之中,还发生了一次世界性大危机(1929-1933年)、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空前严重的大灾难,结果资本主义威信扫地。二战结束后有一批人民民主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使世界社会主义由苏联一国发展到欧亚多国。 3、改革现今存在的问题。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了新的发展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必须在各项工作中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精神贯彻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兼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民生和农民工等各个方面,要把握好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4、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改革的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和动摇。邓小平是公认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指出,“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是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的。我们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目的和性质。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完全是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9e9802cbcd126fff7050b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