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古诗两首游子吟_人教版

时间:2022-09-27 18:17: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六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古诗两首游子吟人教版 教材简析

人们常说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的确,这份爱让儿女们刻骨铭心,不尽感激。我们用“舐犊之爱”来颂扬母爱,孟郊用《游子吟》来抒发自己对母爱的感叹。

看,油灯下,母亲将深情倾注在那细密的千针万线之中。此刻,母亲心里满是别愁,真是虽未分离,已盼归期。这份拳拳之情,犹如春阳对小草那样深厚,可是儿子如小草一样细微的孝心,又怎能报答博大的母爱呢?作者用简短的诗句抒写着游子对慈母火一样的热情,又表现了自己有心报母恩而深感难以兑现的无限惆怅的心理。反复诵读诗句,让我们想象诗人描绘的画面,联系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去体会、揣摩诗句的意境,让诗人对母亲真诚的感激,激起我们心中对父母最诚挚的热爱和感恩。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朗读并背诵古诗,感受母亲对儿女的关爱,起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 解题:游子,是指离家外出或久居他乡的人。

* 简洁直白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慈母不辞辛苦,为临行的孩儿飞针走线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的无限关心和爱护。这样的母亲怎能不让我们深情赞颂?

* 把母亲对自己的恩情和太阳对春草的恩情相比,抒发了作者对母爱难以回报的感叹。联系生活细细想来,我们又何尝没有这样的体会。让我们把对父母的愧疚、对父母的热爱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相信这些表现母子之间“深深的爱”的经典名句一定会深深地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1 / 3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 本课要认识的生字以学生自识为主,通过多种游戏巩固检查。注意“迟”是翘舌音,“寸”是平舌音。

* 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并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 第二题通过唱一首爱妈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一课要求会写的字除“寸”外都有撇,而且形式不一,对写好这些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指导写字就可以从撇的写法入手,请学生观察每个字里撇的写法,通过交流,老师点拨,让学生明白,同样的笔画,由于所在的位置不同,搭配的笔画不同,写法就不同。如:“归”、“迟”的撇是竖撇, “密”的撇要斜一些,“临”的撇要短一些,“游”的撇要收一些。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2 / 3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a14d8245a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