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甫《登高》的抒情模式.docx

时间:2022-04-28 11:39: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典诗词中,悲与秋有着天然的联系,每当看到秋日里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景象时,古代诗人们借以清秋的意象传达所感的人生的愁烦、生命的忧患,就是“悲秋”作品。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在对前人悲秋意识的继承上,又显现出自身的特点,把悲秋的模式和意蕴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沉痛悲凉,为杜诗中的上等佳作,杨伦称赞此诗“杜诗七言律第一”明代的胡应麟更称赞其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一、情景交融

古典诗词中的抒情大多使用此种手法,《登高》一诗缘情选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诗通过秋江景色的描写,倾诉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四句写秋景,后四句写秋思。后四句因景而感慨,抒情;写景,也不是单纯孤立的景,而是通过诗人的感受表现出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实写秋景,“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六种意象,写尽秋江之景。诗人登高看到此景,为全诗定下了悲、哀的基调。深秋重阳,年迈体衰的诗人独自一人登高,感受着猎猎秋风的劲吹,孤独无依之感顿生。一“哀”字写进了诗人愁苦、悲哀的情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虚写秋景,由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扩展到辽远天地,由空间而至渺远的时间。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们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此联,才点出一个“秋”字,这就自然的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秋天不一定可悲,但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深深地融入了秋景中,使“悲秋”变得沉痛。“悲秋”点明本诗抒情的主核,一联14字,含八种悲意“万里是一悲远,悲秋是二悲凉;做客是三悲离,常是四悲久,百年是五悲老;多病是六悲身,独是七悲孤,登台是八悲思、怨和愤”。八种悲意层层递进。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贫病潦倒,末路穷途的人生悲剧结局。这把颈联的内容补充的更加具体、深入。一悲:久居他乡,则艰苦备尝;二悲:艰苦自然愁多;三悲:多愁催人老;四悲:艰苦、愁思、衰老多病,使得诗人心灰意冷,更加贫病潦倒;五悲,也是最能点睛之悲:借酒浇愁,却因病断酒,更加增添了愁烦。

诗人在处理此诗的情景关系时,景物的描写注意层次分明又和谐统一;情感的表达层递推进而又浑融包裹,情与景相互包含又相互增色,情由景生,景为情


设,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以“悲秋”为核心,以“哀”贯穿全诗

自宋玉以后,悲秋成为历代诗人所做诗词的“原型”。从三国抒思妇之怨,到南北朝写亡国丧家之痛,直到以后历代表羁旅无涯、游子之苦、生命悲叹,产生了数不胜数的悲秋作品。这与秋季自身的特点有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色》中谈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按照自然的四季循环往复,炎炎夏日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秋风萧瑟、万物凋零的秋季。这些萧杀寂寥的景象被多愁善感的文人们赋予了浓厚悲凉的色彩,于是,秋士悲、秋女怨,文人墨客也禁不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地愁肠百转。秋天就这样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天人合一地成为了悲伤的秋天,也成了文人“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凄凉情怀。古代诗人之所以悲秋,根源有二:一为“逝者如斯夫”的生命感伤,二是“天涯沦落”的人生苦绪。杜甫恰恰备尝了上述两种境遇。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所作,这段时间是杜甫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大历五年作者卒)。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创作此诗时,杜甫已经是56岁的老人了,并且身患多种疾病。诗人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又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同时,诗人自安史之乱爆发,携带家小十余年间辗转流徙,到处做客,生活无着,穷困潦倒,备受折磨。作此诗时恰逢秋日重阳,诗人登高临眺,望见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老病孤愁的悲哀。

诗人描述的秋景,“语言无一字及秋,但无一言不是秋,无一景不是秋”,秋天萧瑟、冷清、寂寥的悲情随之便自然流出。秋日里登高远眺,所见景物寄寓着诗人的国恨家仇及其身世之悲。尤其是颈联的八悲及其尾联对八悲加以补充的五悲,是对诗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将生命的悲哀绝望,将人生的哀痛宣泄到了极致。全诗起于“哀”而归于“哀”,哀景开笔,哀情结句。全诗以“哀”贯穿始终,以“悲秋”为基调。将秋景的“悲”与秋情的“哀”充分的结合,诗人的感伤思想自然地流露出来。

三、抒发感情的悲壮之美和含蓄、曲折之美 这首诗的悲、哀不同于其他文人骚客登高望远时所作诗的无病呻吟或感伤的气氛过于浓厚。此诗“悲秋感伤”但更加“悲壮”,它的整个基调是雄浑壮阔的。《登高》中,诗人营造了悲壮的意境,抒发深沉、浓郁、浩瀚的悲情,以开阔壮大的秋景映衬诗人浓重的忧愤。诗人将自己身体的多病、困窘潦倒个人“私愁”与国家命运、时局动荡相联系。在情景交融方面,诗人在此诗中选择的物象都是概括性很强的大意象,如“天空”“劲风”“猿声”“江河”“百年”“万里”,情由景生,此景所蕴含的情也必然宏大、壮美。虽然这是一首人生的悲诗,但诗人并不是一味的哀伤、愁闷,在其中反而蕴含着壮烈的感情。

《登高》一诗,抒情含蓄幽深,曲折往复,情感表现既淋漓尽致而又含蓄深


厚。八句诗四联,每一联都蕴藏着深厚的情感,写景部分确实有力的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将悲秋之情渗透在具体景物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a7268afe45c3b3566ec8b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