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词鉴赏(一剪梅.写愁法)

时间:2022-12-27 20:13: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每周一首第12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洁净如玉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不过像“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



【知识点】词中写愁情的方法

愁的特点:无形色。抓不住,道不明。那又如何写呢? 一、叠词妙用,道尽词人悲愁之情。

词本以研媚生姿,贵在阴柔之美。李清照的词便近女子之天性。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用七对叠词,以寻常言语,极自然地刻画出了一个百无聊赖者的形象。只这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一种由悲而戚,由愁惨而凄厉的思想感情。情绪的无可寄托,愁之无言可诉通过这一句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读此句,给人以触处成愁之感。

同样以叠词写愁的还有陆游的《钗头凤》。上下两阙各用三叠词:“错、错、错”“莫、莫、莫”,这愁三叠出之,极尽感叹惆怅之意,同时表达了词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不该在错听母亲话的基础上错休妻子,在飘泊多年后,才明白自己先前都是错!而这错已经无法更改,只好错,错而再错。一句“莫、


莫、莫”无奈之情昭然。既然以前的过错已如烟似水,消去流走,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个“莫”字,三叠后道出了要用多少言语才能表达出的情感!容量之大,令人惊叹,这又见叠字的妙处了。

二、运一字而写尽愁之深重。

秦观《踏莎行》中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之句。句中单用了一个“砌”字,用“砌”来说悲痛之沉重。这悲痛是由一块一块的坚固的砖石砌起来的,悲恨层层叠叠,悲恨数不清说不尽,这不仅是恨,恨之来如以砖石砌墙,再加一砖一石于墙,就愈发牢不可移。可见此恨愈加愈深,愈加愈重,恨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而作者偏偏有意用一“砌”字,则其恨的执着具体,一望可知了。

三、以物喻愁,化无形为有形,写出可观、可听、可触的愁。

以“春水”喻愁最妙的莫过于后主李煜了。《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中有: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常恨水长东。后主的词最高妙处在自抒真情,不用典,不雕琢,血泪凝成,感人至深。愁如滔滔的东流江水,无期无终,绵绵不断,永无干枯的时候,这是一种幽幽的哀愁。用江水写出“愁”动感的是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愁,缓缓流淌,由近到远再到无边无际处,行人愈走愈远,愁也就无穷无尽。

以雨丝喻愁要数秦观。“无边丝雨细如愁”,丝雨,牛毛一样的细雨,这纤细的雨丝似那轻柔纤细的哀愁。词人所写是一种说不出的闲愁,没有破国亡家之痛,没有壮志难酬之悲,什么都没有,这是深陷于悲哀中的一种纤细的感觉,似无数的极细微的雨滴轻轻敲落在词人心上。

以“海”喻愁的诗句有秦观的: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这则又是另一种愁境。海,宽广空阔,能容纳天下万物,愁如海,可知词人心中愁之满之多了。

四、不明言愁,而抒尽词人的凝重愁情。

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销魂点伤神,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结出一个“瘦”字,整句未有一愁字,可愁却充溢于其间。

辛弃疾《丑奴儿》中有:“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愁在哪里?愁在何处?愁是什么滋味?作者未说。这便是以“不言言之”,这是一种惆怅,一种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体验后而发出的感慨。心中有愁无处诉,只好顾左右而言它,这正是“非不言也,寄言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是贺铸的《青玉案》的最后一句。这句词用具体地区季节特征的烟草、风絮、梅雨作喻,以“烟草”连天,喻闲愁无处不在,喻愁之无畔岸;以满城颠狂的风絮喻闲愁的纷烦杂乱,喻愁充满整个空间;以雨之缠绵,喻愁之长久,喻愁之没有尽头。这联珠譬喻,写尽了词人的闲愁懊恼情怀,一句深于一句,贺铸写愁,在内容上下功夫,从语意上连连喻愁,喻愁之无边,愁之多,愁之缠绵。词人不从正面着笔,而是从侧面入手,至于词人的闲愁到底有几多,这需要读者思而得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a9fc9b53c1ec5da51e270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