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22-08-16 06:14: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最终形成,源于民俗历史的不断演变。由于时间接近,上巳、寒食、清明已经逐渐混淆与融合。本文分别介绍了上巳节和寒食节两个节日对清明节的影响,认为如今清明风俗的形成,是对上巳和寒食的风俗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上巳;寒食;清明;民俗

清明是我国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据《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似乎一直与祭祀、扫墓、踏青、游春等风俗相关,那么,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如何演化成以今天的清明节呢?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有两个节日前后相继,起了至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上巳节和寒食节。清明节风俗的形成过程,就是对上巳与寒食节日风俗有条件的继承与剥离的过程。 在古代中国,人们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互搭配,用组合天干地支的方式纪时。是十二地支当中的一位,上巳就是农历三月里的第一个巳日。上巳节,是中国非常古老而且重要的的节日,出现于周初,春秋时期已非常流行。《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上巳节的节日活动——沐浴,是极为正式和重要的祭祀仪式。沐浴的目的,是除了清除身体上的污垢,还有洗濯驱除体内的邪气,以消除灾祸。这就是加入香薰草药沐浴的原因。《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段,写的就是上巳到水边祓除的情形。可见,上巳节水边沐浴不仅仅是一种严肃的仪式,还包含了游乐的因素。而且,水边游乐的比重在不断增加。

到了魏朝,上巳节基本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并增加了曲水流觞、郊外游春成为的活动。到了唐代,上巳节已成为全国三大节日之一。据吴自牧《梦梁录》载,皇帝在这天要在曲江池宴会群臣,共行祓禊之礼。只不过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这个传统仪式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了。宋代以后,上巳节逐渐衰落,许多风俗活动因人民兴趣缺失随之消失,而节日风俗中有关祭祀和游乐的部分,则为寒食节所继承。

迄今为止,有关寒食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刘向的《别录》:寒食蹴鞠,黄帝所造,本兵势也。或云起于战国。案鞠与球同,古人蹋蹴以为戏。刘向历经西汉宣帝、元帝、成帝三朝,活动于西汉中后期,因此,寒食节出现的具体时间虽不可确考,但最迟在西汉时期已有寒食节了。据《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所以,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又由于它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节前一二日,又称百五节

关于寒食禁烟的起源,有一种特别流行的说法,即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割股啖君、抱柳而死的介子推。寒食节源自纪念介子推的说法,到了战国,已经深入人心;汉代以后,介子推的故事更开始进入诗文,并与寒食节联系起来。如唐代诗人卢象做过一首名为《寒食》的诗: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诗人以《寒食》为题,而内容为叹惜介子推的遭遇,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是更明确指出了寒食与介子推之间的渊源关系。

而事实上,寒食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关于用火的禁令,与介子推毫无关系。


火是生活必需品,又容易引发灾难,因此,统治者对于用火这件事,管理是相当严格的,寒食也由此产生。将寒食的起源推演至介子推的事迹,只是人们善意的附会和美好的想象罢了。不过,这也间接证明了寒食节冷食与禁火习俗的长期流传。而且,汉代以后,又渐渐形成了寒食节扫墓的习俗。这大约就是对上巳节祭祀仪式的兼并。在上巳节人们要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那么,所谓的兼并是如何发生的呢?这与寒食节的时间有很大关系。

寒食的习俗形成之初,禁火的时间长达一月,并且在民间延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到了三国,曹操颁布过一条《明罚令》,对寒食的时间进行了约定。自此之后,寒食的风俗仍然顽强存在,只不过时间已由冬季改为春季。冬至后一百有五日,正是农历三月中旬,此时的寒食节与三月上旬的上巳节,相距不远。 在寒食节越来越受人们重视的情况下,寒食节祭祖扫墓也就顺理成章了。到了唐代,鉴于这种风气的盛行,朝廷干脆以政命令的形式将此习俗确定下来。至此,寒食节扫墓的风俗获得官方肯定,完全确定下来,沿袭不衰。随着扫墓的风俗流行开来的,还有相当多的其他习俗,譬如插柳。柳树生命力强,容易成活,因此古人多在长亭边种植柳树。送别亲友时,往往折柳相赠,取音同以示挽留之意。此外,受佛教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观音就是以柳枝沾水普度众生的,于是,柳有了辟邪的功用。正如北魏贾思勰在他的《齐民要术》里说的那样: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寒食节风行的同时,上巳节却渐失光彩,慢慢湮灭。但是在后世的发展中,寒食节逐渐增加了游乐项目,这与上巳节郊外游春的传统分不开的。除了到郊外游春踏青,人们也乐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乐趣,如秋千、蹴鞠等等。而且,游乐项目的地点已经不局限于河岸水边这样比较狭窄的范围了。

理解了上巳与寒食的关系,那么从寒食节到清明节的嬗变就不言自明了。一开始,清明只是一个节气,不是民俗节日。但是,寒食就在清明前一二日,从时间上讲,极为接近。因此,寒食与清明极易混淆。混淆之下,寒食节的风俗习惯,如祭祀、扫墓、插柳、踏青等,移至清明,茁壮发展,而清明也由一个节气,转变为一个节日。

寒食与清明的这种混淆,在唐代已初露端倪。元稹有《清明诗》云:常年寒食好风轻,触处相随取次行。今日清明汉江上,一身骑马县官迎。这时已经把清明与寒食划了等号。到了宋代,两者的关系可从梅尧臣《一百五日歌》一诗推断:山民岁时事莽卤,犹知拜扫一百五。平明士女出城闉,黄土冈前列樽俎。蒻苞粉饵蒸野蔬,富家烹羊贫荐鱼。日暮肩舆踏风雨,江乡人家无犊车。插花饮酒山边市,醉后歌声动邻里。南人闻歌笑相语,北人闻歌泪满襟。南宋吴自牧在其《梦粱录》中也记载了当时寒食和清明的盛况: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殊酒贪欢,不觉日晚。红霞映水,月挂柳梢,歌韵清圆,乐声燎亮,此时尚犹未绝。男跨雕鞍,女乘花轿,次第入城。又使童仆挑著木鱼、龙船、花篮、闹竿等物归家,以馈亲朋邻里。杭城风俗,侈靡相尚,大抵如此。由此可见,到了宋朝,寒食节已完全嬗变为清明节。清明节成为祭祀先祖、悼念死者的祭日和给予生者狂欢机会的盛大节日。

如上所述,清明风俗的形成,是对上巳和寒食的风俗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它经过历朝各地人民有条件的扬弃,统治者的认可,最终定型为今日的风俗。在扬弃的过程中,旧有的风俗消失,新的风俗出现,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比如,上巳


节临水饮宴的传统,出现于魏晋时期,一度非常流行,诗文中也多有描写;而宋朝以后,又渐渐消亡,直至淡出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天宇.论清明节的源流与嬗变.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 [2] 万婷婷.宋词中的寒食、清明民俗初探.语文学刊,2011

[3] 刘畅.生者的狂欢从宋代寒食、清明习俗看当时社会之现世心态.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9

[4] 张晓杰.山西沁水县城东地区清明节习俗.艺术研究,2011

[5] 方莉玫,贾继用.关于唐诗中寒食的探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6] 百度百科上巳”“寒食”“清明等词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b81771df2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