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与习俗

时间:2022-04-01 23:11: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清明节的起源与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这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明谷雨两相连, 浸种耕田莫迟延。"

这种敦促春耕的二十四节气,是怎样变成一百周年祖先的三十周年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国际上古代较早的节日,自旋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当代人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処百姓人家一律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盘虫属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须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前夕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制做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轮廓燕子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糖浆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书对祭祀典籍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


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元宵节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出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儒士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北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性质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条例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竞技状态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初秋后急需精神适当调整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成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所祷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祭扫的同时,也伴之以赏花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石蛏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化简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人类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实际上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1ba9dfd13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