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之一。高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安全的学习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讽。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等,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有利于教师更为科学有效的运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作到课堂高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师生关系,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师生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形成师生间各抒己见、自由争论、畅所欲言的活动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形成浓厚的“问题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方面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充分估计到学生会怎样思考、怎样提问、怎样回答。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作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避免轻率否定,不做简单结论;禁止粗暴武断,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条件,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探求真理。教师还可以转换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欢迎和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之,整个课堂教学应优化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采用多种方式的课堂提问 长期以来,课堂提问的基本过程可以总结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提问学生再回答”这种单一模式,学生养成了被动思考和回答的习惯,有些学生甚至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或害怕教师提问。学生的提问意识、主动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升高反而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提出的寻求信息的问题越来越少,他们通常期待着回答问题,而不是主动提问。因此,在实施“师——生”课堂提问的模式的同时,教师也应留出应有的空间,实施“生——师”、“生———生”的提问模式,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这样。问题来源于学生,又通过学生解决,真正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要比教师提问达到教参所规定的结论更有意义,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过程其实就包含了对新旧知识的选择、分析、判断和创造引而学生提问则使学生成为问题的真正拥有者,成为课堂学习信息的直接提供者,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课堂。同时,学生的提问可以使学生从自己的内心体验出发,从中获得发现的惊帝与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以及创造的快乐。 三、同样的期待、同样的难度、同样得数量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一些学者认识到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提问少数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所以建议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而在具体建议中却提出针对不同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其实这仍然反映了提问的不同面向和不同期待。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指对所有的学生提问同样数量的问题,而且也包括以同样的期待、同样的难度来提问问题,这是因为当教师对某些学生降低提问要求时。就主动的对全体同学降低了要求。对某些学生降低提出要求可能是因材施教,可有时却未能达到目的,因为这些学生可能会因为意识到教师对自己提出了容易的问题而进一步确认自己的不良处境,从而更为消极性对待自己和学习。同时其他同学则因为已经知道该问题的答案而不再做进一步的思考/毕竟,难度稍高于学生现有本平的问题更有价值。因此,教师提问时要坚持以同样的期待、同样的难度、同样的数量来面对所有的学生。尽管这在开始耐会比较难,因为某些学生可能的确回答不出,但只有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确认他们都能回答出问题,才能最好地引出学生最高的可能表现,促进学生的最好发展。 四、适当引导学生回答适当引导不是简单的提示,而是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启发,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寻找答题思路。比如:原意不变,改变问题的措辞;缩小提问的范围等。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往往有相当的难度。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b8d759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