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的名义》反观作者的创作观 近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震撼播出,据统计开播首日就有3.5亿人次观看。我和周围的同事每天也在追剧,猜测谁是剧中的“大老虎”。作为通讯员,我除了和他们一样急迫的等待剧中一个个腐败分子落马外,也在思考着这部惊人之作何以能赢得观众喜爱,也在探寻着作者的创作初衷和心路历程。 原来该剧是由著名编剧、政治小说作家周梅森,蓄八年之功,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精心打磨、六易其稿才最终完成。纵观整部剧情,作者用了三条主线构架起了故事的脉络,一条是侯亮平的办案;一条是正义官员与腐败官员的官场生活;一条是大风厂员工的生存与挣扎。 据了解,周梅森当过矿工, 炒过股, 做过房地产, 挂职出任过政府官员, 参与过不同所有制形式下的经济活动。用周梅森的话说, 我们正处于剧烈变革的时代, 一方面创造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奇迹, 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 这在他看来是很有意味、值得思索和探究的 , 他把自己的思索融入到他的作品中。他说, 他写东西, 对自己有两个基本要求:“第一, 不讲假话;第二, 必须是真正能震撼、感动他的东西。” 所以在作品中, 我们能随时感受到作者和主人公一起哭, 一起笑, 一起战斗, 一起交流, 他的每一个故事、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深深扎根在生活中。可见,他的创作观里有一种透明心境的理想主义,有一种对理想社会与文学信仰的追求,有一种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深度关注与表达。 《人名的名义》反映的正是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所涌现出来的社会矛盾和感人肺腑的人和事。故事没有远离这个时代 , 没有脱离百姓面对的真实生活, 因此得到观众的共鸣。可见,一个作家只有拿出他应该有的良心和良知, 有人格, 讲真话, 才能创作出百姓交口称赞的作品。周梅森在这一点上无疑是坦率的, 真诚的, 又是充满激情的, 剧中许多人物细节,特别是易学习这一角色的设置 让我们时时感受到一个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他对中国当代改革进程和各种重大社会变革的极大关注。他的创作观里有一种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的“平民情结”。 有人采访周梅森:“反腐题材的作品,写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甚至吃力不讨好,而你却用现实生活做题材,直面黑暗,反映腐败”。 周梅森说:“我是一个文学在场主义者,三十多年来我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不断地追随着这种变化的过程。三十多年来,随着我人生经历的不断积累、丰富,我对这个社会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有一部分作家站在社会的前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在它崛起的过程中,文学总不在场,文学总是站在圈子外面,那它会与人民越来越远。起码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作家。我尽我所能,希望可以记录一个伟大国家,一个伟大民族的艰难崛起的过程。”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为了写出好作品,他不惜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中纪委网站,查询落马官员的腐败轨迹。为了真实反映腐败者的心理,他主动去监狱和被捕的官员聊天。为了让剧情严谨,他和检察院人员探究剧情法理。为了改稿,他前后用坏了六个键盘,为了创作出精品,他坚持了八年…… 这是文学的责任、作家的责任,周梅森做到了。 而且,他的创作实践表明,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要坚守一种理想的人性的表达,如果放弃了人性,放弃了民族精神,那样的作品也就不会引起社会的共鸣。这也许就是作者创作时的良苦用心和该剧圈粉无数的原因之一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babf2315a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