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千古诗文 陶冶高尚情操 那坡县城厢镇中心小学 伦华青 古诗闪烁着耀眼绚丽的光芒,诱发着沁人肺腑的磬香,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古老灿烂文化之瑰宝,是世界罕见的艺术珍品。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世代相传,是激活传统、继承民族文化的有力之举。孩子们在经典古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气度不凡,气质自然升华。诵读古诗既可以形象生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也可以培养学生素质。 一、养观察习惯 育科学态度 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很多,也无处不在,学习即培养良好习惯。诵读古诗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大处观之,小处察之,一切从实际出发,培育科学态度。如在诵读《春晓》、《草》时,让学生观察春天的特点,一观春天的景象——春意盎然,风和日丽,万物复苏,鸟语花香;二察春天的景物——柳树什么时候吐新芽,长在什么地方,发芽的过程,什么颜色,小鸟怎样叫,什么时候叫,怎么飞。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一边看一边问,一边引导启发。在诵读《小池》、《绝句》时,让学生观察初夏的景象——蝴蝶翩翩起舞,蜻蜓漫天飞翔,荷花含苞欲放,柳树翠绿欲滴,黄鹂轻声歌唱,近处的水,远处的山,美丽的田野等等,总之,利用各种方法、机会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乐于观察。诵读与观察结合,久而久之,在诵读古诗时就能引起头脑中的印象和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二、陶欣美情趣 冶乐观情操冶 情感的理性升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诵读古诗能陶冶学生欣赏美爱美的情趣和乐观的情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快乐之情人皆喜之。古诗中展现了大自然的造化之美、祖国山河的壮丽之美,人际关系的纯真之美以及体现诗人的心胸开阔,含情脉脉,浪漫无忧。引导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思考一边体会,鼓励质疑,带着疑问诵读循序渐进使学生得出结论,让学生认识到古诗的魅力无穷。例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你喜欢吗?为什么?还喜欢哪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情柔。”泉眼知道“惜”吗?树荫知道 1 “爱”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什么比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和谁的感情能用这个比喻?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时候也能用上这句诗句?又如:王安石《泊船瓜洲》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学生只有知道了这句诗讲的是“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才能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其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情境。可启发学生想像,假如你来到江边,望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你会怎样想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同学们都能畅所欲言,都倒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因为我们班的学生大多都是从乡下进城就读的。还有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如果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那怎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呢?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会知道只有好好学习,取得最好的成绩才能对得起母亲的关爱。这样举一反三,其它诗句都可以这样质疑——读——想——体会——结论。最重要强调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诵读中学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焕发“触景生情”之情与诗中情景交融,和作者的感情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让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词做些整理,归类,比如有些哲理诗:王之涣的《登颧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名氏的《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李白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学生经常揣摩这些语言,玩味这些语言,直至熟读深思,浮想联翩,思接千载,会生成什么?我想:必然会在心灵深处萌动一些思考、产生一些分析,并在头脑中加以整理和改造,形成一些推理的能力,产生一些深邃的思想,从而让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比如一些学生喜欢引用一些语言对某些生活现象进行逻辑论证,在旁征博引中揭示一些人生的哲理,得到一些人生的启迪,给予孩子以成长的力量。 2 三、立高远志向 做栋梁之材 诵读古诗能紧密联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从小立志高远,爱国、报国,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生。例如唐朝李贺的《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弓。何当金脑,快走踏清秋。”在那么辽阔而荒寂的原野、冷竣而清静的边塞夜晚,“马”渴望自己能够戴上金光闪闪的漂亮辔头,奋足腾空奔驰在秋高气爽的边塞原野的月光下。是“马”渴望吗?是作者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想为国立功建业的远大抱负和强烈愿望。又如:元代著名诗人、画家王冕的《墨梅》中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还有,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的“烈火焚烧若等闲,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说:对烈火焚烧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甘愿牺牲自己为人们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人尚是如此,那我们呢?我们更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之材。让学生诵读有关立志方面的古诗,如“但使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学生凭兴趣诵读,可以不求甚解,慢慢渗透,以内化学生美好的心灵建立崇高的精神境界。 诵读千古诗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学生吸取古诗的精华,用古诗的韵致塑心灵,用古诗的魂魄树立形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会激励学生为“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可见,语言为思想的补脑液,是人生的航标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会指引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语言是方法的启辉器,是人生的火花塞;“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会唤醒学生“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可见,语言是行动的指南针,是人生的方向盘。激扬文字,指点人生,用语言武装自己,就像星星点灯,人生一定光明!“一把青秧趁手表,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让我们掀起诵读经典诗文的热潮,培养天才旺盛的生命力吧!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bc21a497b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