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2.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诗人的形象 4. 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形成年代 格律要求 形式分类 古体诗 唐代之前 较少限制 古诗,古风 近体诗 唐代 限制严格 律诗,绝句 格律: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 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生平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用抒情化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 2.找出写景、叙事、抒情的句子,结合背景分析含义。 3. 谈谈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理解.说说这两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师:在这句中有三层意思: 一: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 二: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 三: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予,别无他法。 诗句运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远方,此句饱含了对友人的无限同情,也抒发了对官场黑暗的憎恶。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浪漫和浪漫主义: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浪漫主义: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5. 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 六. 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七. 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景:杨花落尽 子规啼鸣——哀切、凄惨 情景 情:寄情明月 随君相伴——同情、关切 交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bc4d8d45b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