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07《最后一课》教案

时间:2022-09-10 23:45:3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7《最后一课》教案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学情分析:

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 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 ,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爱国主题 二、能力目标:

1、掌握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体会本文细节描写,对比、反复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主题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的描写来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主题。 2、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准备:ppt 课件

四、教学方法:反复朗读、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故事情节及叙事线索。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上完上学期最后一节课时,一定非常高兴,如同出樊笼返归自然的小鸟一样,飞向自由的蓝天。现在你们设想一下:在6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又在南京施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半个中国沦陷了,学校里日语课取代了国语课,那时如果你们上完了最后一节国语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被普鲁士占领下的法国人民面对最后一节法语课的心情,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二、走进作者: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三、走进普法战争: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1870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遇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四、介绍小说常识: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 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 4.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五、检查预习效果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郝叟(hǎo sǒu) 思量(si lianɡ) 字帖(tiè) (chà) ....

哽咽(ɡěng yè) 祈祷(qí dǎo) (nìnɡ) (dū) ....钥匙(yào shi) (qiǎng) (duó) (ào) ..

2、学生概述故事的大体内容:

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情节: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情节?

主人公: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2、按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根据小弗朗士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所见所闻,我们来划分情节。学生交流自读成果。学生可能出现几种划分方法: 上课之前(110)——上课经过(1123)——下课(2429) 上学路上(16 )——上课之前(710 )——

上课经过(1123)——宣布下课(2429)

上学路上(16段,开端)——上课(723段.发展)—— 下课(2429段,高潮、结局)

师生共同评议: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三种更为合理,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大部分:上学路上、上课和下课,突出了“上课”的情景,并且突出“我”的见闻感受这一线索。

第一种划法和第三种划法的区别在于第一部分。作为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性格和后面情节所表现的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构思安排可以使

读者清晰地看到人物性格由幼稚变得成熟。所以,(16)应为故事的开端。 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

所以课文按第三种划分法为好: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点明“最后一课”发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写小弗郎士上最后一课的经过。(中心)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时的情景。 六、布置作业:

1、思考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的? 2、在书上画记环境描写的地方,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探究文章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家作品知识

2、以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品读原文体会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

以第一人称“我”小弗郎士的口吻叙事,更增添了亲切感、真实性,更容易表现小弗郎士最后一课上在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情感熏陶、启迪下的心灵成长。 二、探究小说的环境描写:

1、今天上课(最后一课)和平时上课有什么不同?从课文中找到具体句子。

明确:

气氛 学生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 “静一点,静一点„„” 戒尺。

老师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后排

板凳

一向空着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小结: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用对比手法,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充分表现了“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2、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环境,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找到有关句子,读,并说出作用。老师概括。 3段:“画眉在树林边完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4段:“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首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11段:“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16段:“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18段:“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曩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21段:“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c139a86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