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大片的同一美学特征 一、同一美学与电影作品的内在价值 符号学美学家洛特曼指出,文艺作品的价值取决于文本所蕴含的信息,“艺术文本的生命就体现在艺术语言能以极小的篇幅集中惊人的信息量”,即所谓“美就是信息”。艺术文本的信息量越大,审美价值愈高;反之亦然。他以同一美学与对立美学这一组对立的概念来区分信息量的大小,“对立与对比越鲜明,艺术文本中的信息量就越丰富。反之,对比和对立越模糊,艺术文本中的信息量就越稀少”。二者差别在于其文本内部的差异,同一美学“本身的构思系列仅表现出一种不同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又与基本的对立相吻合”。对立美学“本身的构思系列表现出一批不同的特征,而那些有特征的对立,又会创造出它本身的构思系列和可能的超常构思系列”。在对民间故事的分析中,洛特曼总结出它们共有的同一美学特征:“它基于作品与所描写的生活现象的完全一致——即具有读者事先就知道的陈规俗套——并且按照‘规则系统发挥作用。”这种艺术文本内在结构和语言的一致性便是典型的同一美学,必定导致信息量稀少,艺术价值低下。因此他认定“在同一美学系统中内,艺术接受意味着简单化和一般化”。 www.movapk.com 同一美学的提出为文艺现象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古今中外的各种艺术文本中,大凡经典之作,必有其穿越时空的魅力,经得起不同时空受众的反复解读。经典的魅力来自文本内在的信息,它们不仅不为时空的改变而衰减,甚至能在不同接受主体的解读中不断生成新的意蕴,如那些短小精悍的唐诗宋词。电影作为现代文艺的重要形态,同样属于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虽有直观的视听形象,也需追求画面之外的意蕴,表达言有尽意无穷的悠悠之思。否则,即便有多么精美的包装或何等轰动的炒作,也可能如同华丽的泡沫会被很快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 二、好莱坞大片的同一美学特征 艺术文本的同一美学通常表现为意义单一化、逻辑模式化和叙事重复化。它们除了将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类型化、雷同化之外,还常常热衷于从模式化的构思中重复抽取所谓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特征。在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电影中,这类具有同一美学特征的作品大行其道,使作品内涵与外在形式方面皆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单一化、模式化特点。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普世性价值,诠释美国式的思维方式与伦理观、价值观 美国文化所推崇的普世性价值观、伦理观在好莱坞影片中得到了充分诠释。它们高举爱与自由的大纛,颂扬友谊与亲情,推崇勇敢、坚强、乐观,流露出比较突出的人文情怀。如《拯救大兵瑞恩》宣扬团队精神,倡导对社会个体的尊重;《2012》《花木兰》展示家庭本位主义及对小人物价值的肯定;《阿甘正传》流露美利坚式的真诚与乐观;《第一滴血》《终结者》彪炳个人英雄主义;《勇敢的心》高扬自由精神„„好莱坞影片所宣扬的以上价值观大都具有普世性特点,显示了浓郁的人文色彩。 除了普世性的价值观,好莱坞的美国式视角还体现在那些渗透着东方主义意识的影片。它们常常以西方人的立场塑造截然不同的东西方人物形象,将西方式的文明与所谓东方式的落后、野蛮形成鲜明对比,流露出强势文化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如《大班》《庭院里的女人》《加勒比海盗3》等。 (二)典型的类型片模式 好莱坞电影有突出的类型化特征,不同的类型呈现出不同的情节模式、人物形象模式,形成不同的影片系列,具有突出的吸引力和可视性,受到不同层次观众的追捧。灾难片如《龙卷风》《山崩地裂》《2012》《泰坦尼克号》,科幻片如《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未来水世界》《阿凡达》,动画片如《狮子王》《虫虫特工队》《功夫熊猫》《里约大冒险》,言情片如《廊桥遗梦》《魂断蓝桥》《乱世佳人》,等等。尽管题材千差万别各有春秋,但是每一个类型都有大致的套路。例如,言情片常常帅哥佳人一见钟情,如《乱世佳人》《魂断蓝桥》《廊桥遗梦》《泰坦尼克号》等,不管有情人终成眷属还是抱憾分离,主人公对于爱情的忠贞与深沉总能打动人心;灾难片系列,常常从普通人视角亲历可怕的灾难,讲述平凡的主人公如何在亲情、友情的鼓舞下以非凡的勇气和才智战胜天灾人祸最终成为平民英雄的过程,如《冰河世纪》《山崩地裂》《2012》等。这种大团圆式的叙事逻辑颇有市场,既满足了平民观众的英雄想象,迎合了消费时代观众对文化商品的需求,也为美利坚乐观、豁达的民族性提供了形象化的注解。 (三)庞大的资金投入与强大的创作阵容 大场面、大制作、大明星、大票房是好莱坞大片的重要特征。动辄上亿元的投资换来金碧辉煌的银幕舞台,上演着一幕幕群星灿烂、美轮美奂、精美绝伦、大气磅礴、跌宕离奇的天上人间悲喜剧,不停地挑战想象的极限,一次次刷新着票房的纪录。 好莱坞大片为人称颂的大手笔无疑也是模式化的,有学者这样概括之:“大投入、大制作、大发行、大市场的商业模式正是好莱坞电影不断获取全球市场的商业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化”与洛特曼定义同一美学时常用的诸如“陈规俗套”“规则系统”“模式”“重复”等关键词有着本质的相近。模式化意味着模仿、相似、重复,当文艺作品遵循一定的模式或规律时,实质上就走入了同一美学的范畴,意味着那些有差异性的外在符号本质上并无差别,意味着文艺作品内部信息的匮乏,带来的后果就是自我重复甚至“挂羊头卖狗肉”。例如,木兰从军原本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中国故事,经好莱坞演绎后被赋予了美国化的审美眼光和价值观,不仅人物外形“洋化”,性格、行为以及故事情节都与传统中国大有距离,花木兰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古代“香蕉人”,自然难以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可。 洛特曼曾经说过,浪漫主义作品无论结构如何复杂,结局都不会超出读者的预见,这正是同一美学的特点。由于同一美学所提供的信息比较固定和有限,这类艺术品就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意义的单一、贫乏以及审美价值的低下。姑且不论洛特曼对浪漫主义是否存有偏见,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却是不争的事实。当艺术耽于重复与模仿时,其价值自然也就大打折扣。这正是同一美学最致命的所在。所以,即便好莱坞大片有多么宏大的气势与何等精美的场景,倘若仅仅满足于感觉的强大冲击力而缺乏内涵的创新,最终也难免审美疲劳。 三、中国电影的同一美学传统与超越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的产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意识形态的对立使中国电影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然而,由于受文艺庸俗化、工具化理论的影响,新中国电影一开始就走上了与政治意识形态结盟的道路。先是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给新中国电影人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政治课,其后此起彼伏的文艺运动使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无论题材、表现手法还是人物形象塑造、情节构思等方面都越来越同一化,形成了题材领域类型化、思想内涵政治化、表现手法固定化等特点。以《红旗谱》为例,影片调动各种手段集中放大了主人公朱老忠的光辉形象,塑造出一个集中了中华民族所有优良品质而毫无传统农民性格局限的农民革命英雄形象;相反,地主形象则猥琐阴险,由里到外都打上了“恶”的烙印;在情节发展上,尽管当时的中国革命面临千难万险,但影片始终充满乐观向上的激情,暗示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前景。“文革”时期的样板戏电影,这一特点得到了空前的放大。在“三突出”“两结合”等创作主张的指导下,英雄形象“高大全”,故事结局大团圆,风格基调乐观、积极,革命浪漫主义手法备受推崇,浪漫主义、英雄主义大行其道,而且所有的创作方向最终都指向牢不可破的政治信念,成为最经典的同一美学文本。“文革”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中国电影的同一美学色彩有所淡化,不仅题材有了重大突破,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所发展。《红高粱》《红粉》《黄土地》《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带给影坛惊喜,但也留下了诸如“伪民俗”之类的质疑。20世纪末以来,随着电影市场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c2a1c44aa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