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死亡预习”

时间:2022-05-29 23:51: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想起“死亡预习”

作者: 涂俊明

来源:《祝您健康》 2012年第11



一则“医学博士拒绝医治临终父亲,要让老人安静离世”的社会新闻,曾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2011 4 月,78 岁的陈有强被诊断为腹膜恶性间皮瘤,属于恶性肿瘤晚期,已经全身转移。老人在浙江医科大学一附院住院时,两儿一女三家人轮流送饭、守护,极尽孝心。眼见许多恶性肿瘤晚期病人瘦骨嶙峋,痛苦不堪,陈有强老人找到医生说:“我实在不愿意再看着儿女这样奔波劳累,也不愿意自己变成别人那个样子,你们让我安乐死吧;如果不行,我自己想跳楼。”

老人的小儿子陈作兵是该医院毒理专家、医学博士。作为和医学打交道23 年的资深医务人员,陈作兵直面现实,经过慎重考虑,他尊重父亲意愿,没有继续选择放疗、化疗,而是把父亲送回了老家。让父亲在最后的岁月里阅读着平日喜欢的老子和庄子,从容安详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陈老汉及其家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与认知,使人想起了韩国流行的“死亡预习”。2009年,韩国人郑俊创办了著名的“棺材学院”,专门向人们提供“模拟葬礼”服务。任何人只要出25美元,就能到“棺材学院”中体验一回死亡的恐怖感觉。全程历时4 小时,参与者会在“棺材学院”中写下自己的“遗嘱”和“墓志铭”,然后参加自己的“葬礼”,穿上寿衣,被装进一只棺材中静躺10分钟。当他们再次从棺材中爬出来时,便意味着自己又重新获得了新生。正是这样的“死亡预习”,成为人们对生与死、存与亡的感悟触点。

死亡,是一个人生命的终极。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死亡,尽管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却为许多人所避讳和恐惧。因此,“死亡预习”的做法,俨然带有一种惊悚味儿。但是,“死亡预习”绝不是恶搞和玩笑,而是一种对生命和死亡的同等尊重。

“死亡预习”是体验和消除对死亡的恐惧,让体验者不畏惧死亡,更珍惜生命,更好地生存。古往今来,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黎民百姓、芸芸众生,人们都必须直面死亡这个问题,谁也不可能逾越。我们的地球村,时有特大灾难发生,每每此时,芸芸众生之中,数以万计的生命顷刻间阴阳两分,人类的生命之舟随时随地面临着死神威胁。我们对于大自然的“天崩地塌”,尚难以先知先觉,回击乏术。经历大灾大难之后,人们对生命更加珍惜,对生与死的问题更加关切。便更加努力地在生活、生存、出行、生产方面,构筑牢靠的安全屏障,铸造坚固的安全盾牌,避免生命无辜、无故、无为地触及死神的禁区。

“死亡预习”,是检验一个人对生与死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提高对生命的认知程度。

从恐惧死亡,到平静地面对死亡,再到接受死亡,这一过程便是生命认知走向成熟的渐进过程。一个能够平静面对死亡的人,是能够平静面对生活的一切,包括巨大的坎坷厄运、一切误解冲突……因此,如果我们备有“死亡预习”之心,从而选择生命的安全通道,努力规避死亡对身体、生命的威胁,一定会减少很多困惑和伤痛,减少人类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纷争,增添更多的安全和坦然,更多的关爱和宽容。

世上万物终将会老去,人必有一死,但同时,新的生命不断萌生,人类还将延续。人生的旅程中,我们唯有认清生存和死亡的真实含义,学会自爱和珍惜生命,学会看淡死亡,在每一


生命个体的人生大限来临之时,才能坦然地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给自己的生命一个完美的终点。

陈有强父子的明智选择,诠释出这样的哲理:当人们能提前以安康终老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境善待今生,善待死亡,生命的演绎将会呈现出多么的宁静高雅、和谐美丽。

(编辑林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c510dfdb7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