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技巧

时间:2022-07-20 13:18: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技巧

作者:陈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4年第1



广东广州市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510000)陈靖

《学记》中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都体现出古人重视启发式教学:把握启发的时机,抓住关键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提问,巧于启发引导,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开启智慧。

由于古诗文和现代文的差距较大,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方式,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作为教师,更应善于运用引导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美国教育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所以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引导入文”这个教学初始环节是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是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文学习的过渡和准备。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充分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文本。

以《〈诗经〉两首》的教学为例。这两首意蕴丰富的诗歌,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接受起来有一段心理距离,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赏析呢?笔者在课堂上一边播放音乐一边这样引入:“同学们,当你将与朋友分离时,脑海中是否会悄然忆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场景?当你看到电视中兵戈相接,尸横遍野的画面时,心中是否涌起‘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的豪情?古典诗歌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介入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无限的美感。今天,就让《〈诗经〉两首》再次进入我们渴求美的心灵。”这两组情境都曾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中,他们具有一定的感受,再引入对《〈诗经〉两首》的品读,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就显得比较自然。

二、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疑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的话强调了“问”的必要性,问是有技巧的。教师的课堂提问,就是在学生与教学文本、语言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走向语文素养与语文智慧的殿堂。

为降低学生解读古诗文的难度,笔者在施教中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为例,笔者以“诗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到‘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步步“陷入”诗人创造的“奇”境之中,深入诗歌,赏析八月飘雪奇、梨花比喻奇、白雪入户奇、生活苦寒奇、沙塞夸张奇、乐器饯宴奇、战旗冻结奇、路转峰回奇等妙境。接着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猜想此时岑参在想些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奇”境之中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大胆发表见解。学生回答“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为其山路绵延无尽而发愁”“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啊”……学生在对“奇”字的感受之中完全投入在悠悠不尽的意境中,充满奇情妙思。




三、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构建古诗文这种学习课堂模型“任务→自学→讨论”,这样既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拓展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笔者先布置任务:体会作品虽用物象构成,但形式和内容都令读者感到妙不可言的意境,领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笔者利用电脑显示诗中的景物图片,并播放二胡乐曲《望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畅谈自己体验过的郊外景色。接着让学生自学:学生身处忧伤的音乐中联系离家军训想家的心情,感受曲中的物象,笔者强调此时是游子身处其境。然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作者面对此景的情境和内心的活动等。最后引导学生进入“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愁绪中,完成学生景与情的交融。课后,学生写下对此小调想象的情景和感受。这样教学的效果当然会比“满堂灌”要理想。只有这样,教师的教才能过渡到不教。

四、联想想象,引导学生拓展探究

宋代学者陆九渊提出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指的就是要仔细地读,反复吟诵和体会,才能引起联想和想象,增加读书的兴味。诗歌凝练传神,意境高远,其丰富的思想,深刻的哲理,与诗作中的形象融为一体,犹如隐含在布局外的“棋意”,可意会而难言传。教师就要善于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顿悟”的情境与过程,引导他们在赏析中主动联想想象,将诗中的“形象”化为心中的“意象”,正确领悟诗歌的意境和深入拓展探究文本,促使学生完成思维的质的飞跃。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为例,笔者问:“由‘千树万树梨花开’‘风掣红旗冻不翻’你们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春》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是一朵一朵,而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把树枝都压得弯下了腰,就像大雪压在树枝上的景象。”“‘风掣红旗冻不翻’是‘万白之中一点红’,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笔者说:“看来同学们学散文深入,理解很好;看雪景投入,联想很美;画图画出色,描绘很棒。其实‘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诗人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差不多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堪称奇绝,是咏雪之千古名句。‘冻不翻’大家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寒冷,南方人闻所未闻!所谓东北人冬天出门尿尿要带一根棍子,是夸张吗?其实是衬托出天气的寒冷。‘红’字能反衬出白雪皑皑的景象。”

五、比较鉴别,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是多作比较、多归纳。”这强调要让学生学会比较的阅读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将内容或形式有可比性的两个文本或一组文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准确迅速地提取信息,找出其中景物描写、表现手法及蕴涵的思想内容等的异同。教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比

较鉴别,总结出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以防混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

在初三文言文总复习阶段,笔者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鉴别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古文复习的效率。以“比较《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和《三峡》中对猿声描写的作用”为例,笔者引导学生把景物回归原文,联系景物所在的大环境及作者当时的心境,一边听取播放的猿声,一边感受猿声的情境,从而理解《与朱元思书》的猿声是与众物齐鸣的声音,突出富春江两岸充满热闹和生机的特征;《答谢中书书》的猿声生动形象地写出早晚之


景的魅力,展示我们祖国河山的秀丽风光;《三峡》的猿声是悲凉的,突出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渲染秋天萧瑟的气氛。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归纳文言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先是景物自身具有的特征,然后是渲染出当时的氛围,而且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环境中有各自的特征和作用。

六、有意示错,引导学生优化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贝恩布说:“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没有大量错误作为台阶就不能攀登上正确结果的宝座。”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迪学生思维,巧妙地运用示错—纠错—醒悟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错误中寻找疑点,在误中思,在思中悟。

以《愚公移山》的教学为例,笔者有意示错地讲解这段文本:“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一定是哭闹着去完成这么艰辛的任务的。就像现在的你们,哪里会做这样的苦差事呢?”笔者停顿了下来,学生刚开始还没反应过来,但是看完文本,一部分学生稍一思索,便七嘴八舌地答“他是自愿愉快地参加的”“他是主动开心地参加的”“他妈妈是支持孩子去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因为学生总喜欢找教师的错误。“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跳往助之’就是蹦蹦跳跳地去帮助移山。”笔者满意地表扬了学生,学生都乐了,然后顺势引导:“这是细节描写,侧面烘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在不容

学生忽略的地方特意设“陷阱”,有意示错,以引起学生的好胜心,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以上六点引导方法的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笔者曾做了一项统计,自己的教学班初一入学时有80%以上的学生害怕古诗文学习,经过两年的教学,只有15%左右的学生还害怕,另外古诗文的得分率也比原来入学时高出20%以上。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所有的教师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是引路人,是引导学生寻路探奇的向导,是引导学生长风破浪的舵手;学生是主人,时而在迷途内峰回路转,时而在迷津里柳暗花明,时而在疑惑中豁然开朗。教师那满含激情、绘声绘色的引导,使学生消除跋涉时的劳累;那言简意赅、说理透彻的点拨,使学生在路途上披荆斩棘,徜徉在语文学习的海洋中。

参考文献

1]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蔡伟,纪勇.语文案例教学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蔡伟.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国庆波.语文教学情理法[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陈剑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d26e78614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