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lightinthenight——《默读》读后感 “童年,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创伤……我们不断追溯与求索犯罪者的动机,探寻其中最幽微的喜怒哀乐,不是为了设身处地的同情、乃至于原谅他们,不是为了给罪行以开脱的理由不是为了跪服于所谓人性的复杂,不是为了反思社会矛盾,更不是为了把自己也异化成怪物——我们只是在给自己、给仍然对这个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寻找一个公正的交待而已。” 这是本书的文案,坚定而令人深思的一段话。这本书三部五卷,分别以外国历史名著中的主人公命名,以现实架空为背景,五件大案被一只无形的手牵起,展开了一连串的生动叙述,最终冤屈平反,迟到的正义最终得到伸张的故事。读完本书我的最大感受和本书的名字一样:默读。本书的叙述贴近现实,闭上眼睛就好像发生在身边的故事。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质疑和哄聚,来自社会对刑警部门的质疑,不断作恶的违法分子......这是我们生活中的深渊,肉眼可见的黑暗。它看上去可怕复杂,但是却总会被更有力的东西化开。 因为在这世界上有许多像骆闻舟一样的人,作为一名刑警,从不向黑暗妥协,向深渊宣战,永远心怀正义,尽到自己的所能,来为我们的社会,为国家做出有力的贡献。在我们国家的司法部门当中,有着无数这样的人临渊而立,以强大的家国责任感——延续了一代又一代的公正。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亦能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建言献策也好,监督举报也罢,不是要接受一颗颗因为忿忿而无差别攻击的心,而是要带着一颗理性真心去思考。而这样,我们的国家因为你我的存在就会变得更好。 “迟到的正义有意义吗?”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司法机关的错判和冤误令人叹惋,而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反思冤案、误判的产生原因,从根本上医治司法判别中有失偏颇的环节,而不是事后诸葛亮地叫嚷些“粗鄙之语”。前人为后人在泥泞的道路上踩出了一道脚印,后人方不至于摔得满身泥污,而走到比前人更远的地方。这时等待后人的,便又是一条崭新的泥泞之路了。对此书中有一句话就有着深刻的体现:“人不可能无缘无故的说没就没,总有迹可循,就算一时找不着,以后也总有希望,就算别人都忘了,我也记得,您放心。”只要有人在说着这样的话,哪怕是身处深渊之中,也会有一道向阳正义光刺破黑暗而出,正如本书的英文名一样——thelightinthenight. 而令我印象最深刻,就是本书的两个主人公:费渡和骆闻舟。 用文中的话来说,骆闻舟是一个“从小成长在一个非常宽松且开明的环境里,年幼的时候,享受过毫无保留的宠爱和关注,才能在他经历了风霜雨雪、见识过人心险恶,甚至出于职业需要,变得精明又敏锐之后,骨子里依然对整个世界敞开着怀抱。”人性也是《默读》的叙述中一个充分展现的主题,“童年”无疑是任何一个人性格成长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也是《默读》想强调的主旨之一。 骆闻舟的童年和费渡相比,着墨不多,却完全足够让读者去想象这样的一个家庭——身为武警的父亲不苟言笑,面相严肃,却意外地喜欢小动物,骆一锅盘在骆诚肩膀上的画面一定非常有爱;可爱的母亲随和、平易近人,好像有点粗线条;夫妻俩恩爱多年甜蜜度未减,穆小青还是会把手放在丈夫的口袋里取暖;不强迫儿子选择什么,一切都由他自己做主……想想就非常幸福。这是骆队的底蕴,不论经历过什么,见识过怎样的黑暗,都不会被染色的底蕴。 而费渡的底蕴里掺杂着两种:一种是来自他父亲的唯利主义和教育费渡要求个人感情的完全摒弃,就成了书中所说怪物——冷漠自私,为达目的可以牺牲一切,包括生命;第二种就是来自于他的母亲,费渡的母亲在书中的形象是一个仿佛疯了的女人,作者也未曾赋予她姓名,这样一个人,将“不自由,毋宁死”的道理夹杂在费渡的睡前故事里,将她的精神气永远留在费渡的心中。在费渡小小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救赎的种子。 费渡和骆闻舟——一个走向深渊,一个化身一束光。费渡是个很理智的人,哪怕那一颗小种子在他心里缓缓发芽,他也能深深压住,一个人走向吞人入腹的黑暗。于是在他们之间,费渡退了一步,而骆闻舟却坚定地向他走了一百零一步。这束光直直的探进那黑暗里,种子遇光疯狂生长,其实有些东西,早已扎根在心。骆闻舟向费渡证明:纵使黑暗如墨存在,这世界的任何角落,也会有光透进来。哪怕是如深渊般的心。 正如说中所说:“往前走,往前走,哪怕前途一片迷惘,哪怕只是凭着惯性继续往前走——总有一天会在自己的漫长脚印中找到方向。”哪怕我们困于命运的桎梏,但所思所感所行依然所属我们自己。作恶多端需要理由,但爱不需要理由,爱意总是由心而生,向阳生长。 最后请让我用《默读》中的一段话来结尾: 我的心里有一簇迎着烈日而生的花,比一切美酒都要芬芳。滚烫的馨香淹没过稻草人的胸膛,草扎的精神,从此万寿无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d67825e6b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