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孔已己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线索; 2、理解“笑” 的不同含义,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文章主旨,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重点】 1、理解“笑” 的不同含义,分析人物形象。 2、语言揣摩,把握文章主旨,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准备】 课件powerpoint制作。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基本情况,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大家回顾一下,本文的情节结构。 T“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受封建科举制度严重荼毒的孔已己,只是科举制度千千万万牺牲品的一个典型代表,是个悲剧人物。 1.《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孔乙己》一文所表现的悲剧性内容,正是在喜剧的氛围中展开并得到强化的,“笑”纵贯了全文。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表演,最后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孔乙己》中的笑声,是表现人物,揭示主题的一种艺术手段。 2.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大家在书中找一找一共有几次。T 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 这里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显示这种“笑”声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短衣帮们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通过描写短衣帮以揭露孔已己内心深处的伤疤为乐,反映出人性的残忍和世态的炎凉。“孔乙己,你当真识字么?”对这样的发问,孔乙己“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这是一种明显的骄傲情绪,读书是他惟一引以自豪的事。可是,“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落第”是孔乙己最痛的伤疤,被视为奇耻大辱,平时对它是讳莫如深,惟恐别人来触及。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让他们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里再一次写到孔乙己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却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喜剧的氛围中上演着孔乙己科场失意的悲剧。 第四次、写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孔乙己知道自己不能与大人们谈话,便只好向孩子说话,寻找知音,借以补救自己精神上的寂寞、无聊。 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及穷酸相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五、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已被打折了腿,不成样子,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对身心俱毁、濒临绝境的孔乙己,属于剥削阶级的掌柜自然是不会表示同情的,玩弄、欺凌受苦人是他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可是短衣帮酒客们也随声附和“笑了”,这就更深刻地表现出社会的悲凉,人们的“凉薄”。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更表现了当时社会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 3.小结: 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的解脱的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天真无邪的笑。 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是无聊的表现。这是“病态社会”所致,是麻木不仁的笑。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自私而卑劣的笑。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 4.文章以“笑”作为线索,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笑衬悲,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5.你认为孔已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小组内讨论下。指名说。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又自视清高、自命不凡的读书人;他好逸恶劳、迂腐麻木、自欺欺人,因而穷困潦倒、饱受凌辱;同时他也是一个本性善良的悲剧人物。 6.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哪些?同桌相互说一下。指名说。 (1)根本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社会原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际关系的冷漠势利。 (3)直接原因:因为偷窃而遭到丁举人的毒打. (4)自身原因:好喝懒做,鄙视劳动。 7.总结文章的主题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期倍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 8.智力竞拼: 1、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 2、孔已己如果生活在现在会怎么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d7c519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