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已己》教学随笔 我在一节公开课上遇到了这样的为难。在教学目标,内容,思路,教法,学法等的设计上,自认为从学生角度的思考还是比较多的: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原有的语文根底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经历等诸因素,并尽量依照《课标》规定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制定的。我想以多样性丰富行为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提供极大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设空间,搭建平台。如执教《孔已己》:学生在答复孔乙己两次出场哪一次给自己印象深的问题时,有说第一次的,也有说第二次的,且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并自圆其说;在对孔乙己语言的赏析时,各抒己见,发言非常精彩。 在教学内容上,经反复研读课文,我把这节课定位为:力争有开放,拓展的特点。从整体上说,这节课问题的设置一环连一环,层次感较强,有一定的深度,条理清晰。 在教学方法上,这节课定位为:不一味追求“热闹”,不是需要的就不使用多媒体技术。教法上: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点拨法”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读”懂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从而实现对小说主人公较全面的认识和鉴赏。 学法上: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人物的方法:圈划、朗读、比较、感悟、联想、表达。另外,还设置了一个学生自由寻找文章内其他赏析点的环节,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化并会运用。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 在课堂评价上,倾向于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思路,不可谓没有竭力考虑到学生,不可谓没有精心,精细。然而,当一个学生在答复“你读了‘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有何感受?”时,非常冲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感到很冷!……”好一个“冷”字!我心里一惊,虽禁不住赞叹,但是我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沉着的,按自己的设计去完成这节课的“任务”。本应拍手叫绝的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本应是一次美丽的智慧火花就此一闪而过!如果此刻抛开“我”的“设计”,按学生的思路做调整,就一定会是一次精彩的对话! 由此,我想了许多。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日常教学中屡屡发生的类似的现象,已经到了反省和必须改变的时候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有弹性的,留有“空白”的。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中国画的“留白”和书法的“飞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具有了独特的写意的美。这是西洋画所无法比较的。这正如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有实写,也应有虚写,有实笔也应有虚笔一样。实与虚的互补,映照才是完美的境地。语文课又何尝不应该是这样呢?语文学科确实定性的一面我们应该重视,但是她的不确定的一面更不容“忽悠”。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有多元的结论,有开放性的过程和多向性的思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a7ae20dab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