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 名词解释

时间:2022-12-05 20:22: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概念解释 1.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科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或者说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教育科学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2.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P7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观点。“社会化过程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关系”有的强调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之间的功能关系,有的强调教育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对整体社会系统中的教育结构、功能、过程等的分析。

3.教育公平: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平性的统一”

所谓“教育制度的合理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虽然社会整体利益的增加为每一个人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它未必是有利于每一个人的。因而,当教育的平等分配,确实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增加时,这种教育制度是合理的;而当教育的不平等分配确实为我们带来平等所不能带来的整体利益时,这种教育制度同样也是合理的。

所谓“教育制度的公平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所有人”.但是,由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偏好的存在,所谓“有利于所有人"的检验标准往往不可能是统一的某个标准,或者是由一个权威机构所作的规定。因此,“有利于所有人"教育制度,实际上是指得到社会大众一致公认的教育制度.这样一来,所谓“教育制度的公平性”,实际上就是社会大众在观念上一致同意和拥护的教育制度,它成了一种可操作的概念。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4.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其含义有:①人即目的,尊重基本人权和自由发;教育权利平等原则;③机会均等原则;④差别性对待原则.P284-285

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包括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三个部分。起点均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学校,使所有的人入学机会平等。过程均等。过程均等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结果均等。结果均等即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

5.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包括①入学机会均等,或入学不受歧视;②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④不只是在获得知识方面的机会均等,更主要的是使人在获得本领方面的机会均等;⑤不仅涉及学校教育,还涉及校外教育、成人教育、回归教育等形式中的机会均等;⑥在国际范围内,主要指富国和穷国之间在教育资源分布、教育设施发展、学业成功率和学业证书价值上的均等。(P284

6.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权利是指“受教育权利,是相对于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权力而讲的教育上”的平等权利。(P285 7.“前排中间效应”:即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边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成绩更好,更能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对班级的态度也更为积极.


8.校园文化:学校中以教学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一切价值观念和行为形态。学校文化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多钟类型。校园文化对学校成员具有强烈的教育影响,它本身也就成了学生一种十分重要的“隐性教育知识"P169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9.精英主义教育成层功能说:代表人物:M·杨、美贝尔等.社会依据成员的不同教育程度,而对地位、财富、权力、文化和职业进行再分配,使原有阶层和阶层不断得到补充、再生.

教育层层功能说:依据成员的教育程度而对权利、地位、职业、财富、文化进行再分配,使原有阶级或阶层不断得到补充和再生。

10.新马克思主义“再生产说”代表人物:鲍尔斯、吉丁斯等。学校是“社会编剧场”,通过文化的分配、再生产,发挥社会成层和人才选拔作用。教育是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工具。)

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层层再生产说:学校是“社会编组场"通过文化分配再生产,发挥社会层层和人才选拔作用(教育是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工具)。

11。新韦伯主义“文化市场论”代表人物:柯林斯等。国家或集团控制教育,它们通过学校来传播被它们控制的、且被成层化的文化资源,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的共同文化的身份集团。成员根据不同身份文化而成层。 二.现象分析:运用教育公平的角度去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是否公平?以及如何去解决?) 1.小考、中考高考:属于“应试教育”问题。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为目的,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

“应试"的含义,就是“应付”教育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必要的考试。教育本来就有“应"的成分,“应试”本来就是教育的一个必要部分。但是,“应试"绝对不能扩大为教育的大部或全部.当“应试”一旦“畸形”蜕变为逐渐占据教育的太多甚至全部空间的时候,教育就变为一切为了应付考试的不正常状态,此时“应试教育”的说法产生了。

教育对象: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的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

教育内容: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

教育方法: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 教育评价: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与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

教育结果:应试教育"下,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

2.高考移民:属于教育公平问题

高考移民”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现象。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考生众多,且各地区之间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实行各省、市、自治区分别进行评卷和划定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政策.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转学或迁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e21af2cbb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