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维诗歌的“无我之境” ——以《辛夷坞》为例 摘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而境界又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以“无我之境”为最上乘。王维诗蕴含无限佛理、哲理、理趣,常常显示出物我两忘的特征,达到王国维所说的最上乘的境界,这在诗人中是比较少有的。遂以其诗《辛夷坞》为例,浅谈其诗歌中的“无我之境”的妙趣。 关键字:意境说、无我之境、《辛夷坞》鉴赏、理趣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创立的最高审美范畴。在古典诗词鉴赏中,要判断一首诗词是否成功离不开对意境的分析考量。意境说由来已久,由最初庄子的“境象说”,秦汉时期“诗歌言志抒情”的赋比兴手法,到刘勰的“言外之意旨”,司空图的“境界论”,记录“意境”的这一流变过程。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分别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解读“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前者有诗人和花的矛盾,因为情绪零落,泪眼问花,花也著我之色彩、春寒本为自然气象,杜鹃斜阳也是自然界的“它物”,此刻皆著我相;后者东篱与南山遥遥相应,寒波白鸟自然之境和谐唯美,人仿佛融在其中只不过一株菊花、水草一般,欣欣然见南山,淡淡然看袅袅炊烟。这样看起来,“有我之境”是主观感情色彩浓厚,常常加诗人情感于物之上由此达到情景交融寄托某种情思;“无我之境”则是主观意识弱化,诗人与物融为一体,悠然不可区分。相比起来,“无我之境”较“有我之境”更胜一筹,体现更多的是一种自然之美、自然之道。 王维诗歌一向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诗中的理趣更是耐人寻品味。早期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主,清新秀丽,神韵悠然,但又不同于同一时期写作田园诗歌的诗人们,常富有禅趣。其晚年作品《辛夷坞》虽短短四句20字,却蕴含无上妙趣妙理。全诗如下: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位于王维辋川别业附近,辛夷是一种初春开花的落叶乔木,因其花开在枝头,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王维借《楚辞·九歌·湘君》“搴芙蓉兮木末”句意起兴,描述辛夷花长1 / 2 在寂静无人的山涧里,悄悄开放,又纷纷落去,由花开到花落似乎无人知晓。前人认为此诗“幽极”,其实是因为王维很擅长写“空”、“静”之景,而他的诗中,“空”、“静”又和所处的主观客观世界连在一起。这首诗中客观世界是辛夷生在幽寂山谷,花朵悄然开落;主观世界是诗人清静无为,杂念悄然寂灭。全诗自然而平淡,既不以花言情,又不以之言志。而是简单的描写一种心灵体验。在他眼中,花原本自然而然地开,也就自然而然地谢去,自开自落,没有死的悲哀,也没有生的欢喜,不带半点“我”之色彩,如此静谧而空灵。诗人也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存在,与辛夷花合为一体,不因其绚烂开放而喜悦,也不因其凄零掉落而伤感。这种心灵境界与他的禅学理念是分不开的。 王维一生习佛,其名字就富有禅趣,王维字摩诘,合起来就是“维摩诘”,与经书中的长者维摩诘相应,而维摩诘是一位通彻大道的圣人,可见禅宗对其缘分之大。王维是禅宗的虔诚喜爱者,他对“闲居静坐,守本归心”倾心,在思想上表现是“空”和“无”。 何谓空?佛经上说世上一切事物,皆是虚幻,都不是真正的存在,唯有否定存在的真实,见所相非相,就达到了涅槃的境界,就成就了。王维受母影响,自幼学佛,入仕后几许坎坷,仕途不顺,宦海浮沉,朝廷里勾心斗角,都让他感到苦闷,一心想要需求超脱的方法,于是信禅愈笃。在《辛夷坞》中就流露出心空欲灭,物我两忘的禅境。他看花开如是,花落亦如是,而在花开花落之间,他达到了空灵,懂得了破除我执,烦恼就不再的人生真谛,也正是一种“对境无心”的表露,不沾不著超然洒脱。朱光潜如是说道,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王维的境界是“空”的境界,是一种“无我之境”的境界。 仅仅一首小诗就如偈语一般,字字珠玑,妙语莲花,读完真是有了拈花微笑的通达诗意。人生在世不如看清烦恼执著,坐看云淡风轻。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e2664daea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