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在农村中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时间:2022-12-10 07:16: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诵读在农村中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必须认真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民族文化有认同感。然而在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教学严重滞后,甚至荒废,已影响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重视和加强语文课堂中古诗词诵读的指导与教学,继承传统,刻不容缓。



一、诵读的历史、现状与误区

吟诵,就是介于诵读和歌唱之间的汉语古典文学的口头艺术表现形式。它要求从文本出发,遵循语言特点,结合自身对作品的理解,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把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以及蕴含在作品中的音韵美,艺术化创造性的表现出来。对古典诗词的吟诵,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诗词的学习主要依靠吟诵。两汉时期的《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溯本究源,诗歌的学习和欣赏是需要吟诵的,否则,就不足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我国的文学教育自古代开始就已注重诵读。诵读,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法宝。如孔子言:“诵书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书,与古人谋。《吕氏春秋.博志》中有言:“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穿越历史的风尘,我们似乎仰见,古代的圣哲先师及其弟子们正沐手洗心,手不释卷,孜孜以读。杏坛下,官舍里,学堂中,书声朗朗,不绝于耳。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吟咏诵读、口传心授中代代相承,生生不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多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吟咏诵读,作为一种美妙的语言表艺术渐渐被疏远,诵读教学也慢慢蜕变成语文教学。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初中,对古诗词经典的诵读教学,或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或越俎代庖,以讲代读,实在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有忽视疏远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社会因素,也有教师不够重视、学生不感兴趣的主观因素。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 不深入理解诵读的意义,学习古诗词只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急功近利;2. 目标不明确,把诵读教学当作语文教育的附属品,蜻蜓点水草草了事;3. 教师示范方法简单,方式陈旧,言语无味,情感苍白,无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4. 教读脱节,投入的时间不足,缺少对学生诵读的有效指导;5.缺少对诵读环节的评价机制,未能培养学生对吟咏诵读的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二、诵读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言为心声。实践证明:大声有感情地诵读不仅能让学生在生理上得到很好的锻炼,诸如发声器官、听觉器官等,也能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自信心得以增强,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内心世界,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思想认识,可谓“桃园养蜂子”——一举多得。在教学实践中,诵读具有以下作用:

1. 促进发育,有益健康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诵读有助于促进发声器官、听觉器官良性发育,还能刺激脑细胞,增强记忆,活跃思维,让学生展现出应有的蓬勃朝气与青春活力。

2. 加深理解,助力阅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如孔子所言,诵读诵读,与古居谋。在诵读中,自己的心智与古人相知相印相契,阅读理解能力就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3.学会表达,利于写作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古诗词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就是语言美的一面。唐诗宋词只有在诵读中,在流畅的声音里才能更好地感觉出那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才能体会到合辙押韵的乐感,才能真切直观地感受语言表达的生动、贴切与含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便能“出口成诗”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言词汇、写作技巧、艺术手法都是写作必需的工具,熟读成诵,融汇于心,写作的时候自然就能得心应手了。

4.增强语感,领悟内涵

语感,语感,只有语,才能感。从事各种工作,找到感觉很重要。打球需要在反复训练中找到手感,创作需要在观察思考中捕捉灵感。同样,阅读,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培养对语言的直接迅速灵敏的感悟能力,进而慢慢揣摩,细细思考,源源不断地汲取艺术的精华。

5.学会审美,升华情感

古典诗词具有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画美,表达诗人情感的意蕴美,表现形式的节奏美和韵律美。通过诵读,就会对诗词中的描绘的美好画卷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与古人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心灵的契合,最终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在感悟古诗词的精髓,学习古人精神的同时,爱国情怀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观 能用普通话流利地、有情感地、正确地朗读。这是学习初中语文古诗词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应该努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示范朗读,听录音,运用多媒体等,有耐心地指导,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指导改正。

四、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并参考有关文献,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条诵读教学经验:

1.有情有趣最轻松

课堂教学切忌死板。古诗词诵读同样如此。农村孩子多半比较腼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觉得大声诵读搞不好会出洋相,因而比较紧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结合具体诗词句,联系社会环境和学生生活实际,给予讲解和诵读示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角色。如读曹操《观沧海》,为让学生在诗歌结尾处读出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建功立业的万丈豪情,可以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想象:当你登高望远或者现场观看崇拜的影视名星激情演出时,会有怎样的感受和表现?请同学们大声说出来。在几个同学的回答之后,教师因势利导,将学生带入本诗的情境之中,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读准字音是基础

古诗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多音字和通假字等,如果不读准这些字的读音,吟诵便无从谈起,所以,学习古诗词读准字音尤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妨先以自己的范读或听录音的方式来纠正读音,然后用全班齐读、小组读和个别读等形式反复练习巩固,争取让每个学生读到文从字顺。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中的“没”字应读mò而不读méi,学生在诵读时总会有出错的现象,可结合诗句内容耐心地讲解,直至学生弄懂读准为止。

3.掌握韵律是关键

古诗词的诵读要让学生掌握韵律和节奏。韵律就是声韵和平仄,这一点不宜向学生讲得过深,可结合具体诗词句子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舒畅和谐朗朗上口的艺术美感。如读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指导学生注意突出“深”“心”“金”“簪”几个字的韵脚“n音,还可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为例,向学生简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e3b1a51c6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