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的文字空间

时间:2022-03-19 14:55:4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红楼梦》中的文字空间

作者:迟海韵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2

先说一下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区别,在笔者看来,西方人对建筑是非常敬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西方人的建筑可以是神灵的居所。而中国的文化里面,人与鬼神是有距离的,建筑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人。西方人在自然中搞祭祀活动,然后把神请到神庙里短暂休息,也就是说西方的神庙是神灵在人间的行宫。建筑一上来就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使命,所以西方人把它兴建的庞大、华丽是无可厚非的,以至于发展到后来,他们用了好一阵儿才能接受那些所谓的普通的、没有建筑师的房屋也是建筑。与西方不同,中国人就算建了宗祠庙宇也不是为了把神灵请进来的,祭祀在自然界中举行,神灵住在天上,偶尔私访民间也会幻化成人形,所以一般的情况下,是不需要为了他们大兴土木的。也就是说,建筑在中西方人的意识层面里是有差别的。中国的建筑和中国其余的工艺品一样,更多的是使用者社会等级和文化层次的体现。所以,与其说中国建筑是为了营造一个建筑空间,不如说它是在营造一个秩序空间。 比建筑更重要的是建筑兴建之后的功用。有人说,中国人建造建筑,其实是通过建立边界,来满足人们对秩序的追求。不是像西方那样,建造居舍来自我彰显,而是通过居住在和自身身份相当的居舍中,来合理安置个人在空间、时间和社会中的位置。通过对有形空间结构的营建来强化对人的定位。虽然《红楼梦》中构筑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空间,但是正是这种无形的空间最能体现中国式文化的空间构想,而书中倾力描写的大观园更是作者曹雪芹壮年吞之于胸,老去吐之于笔的理想家园。

先来看一下大观园的规划,大观园的结构,并不是一般民间私家园林的那种庭院式的结构,它里面的每一个人物的居舍都是由院墙围出来的独立院落,实际上这种做法和皇家园林的那种苑囿式结构更为接近,但是规模较之苑囿式园林要小很多,而且每个单独的院落功能也很单一。但总的来说,它还是高于一般私家园林的级别。为了实现这种结构,作者故意给了这个园子一个看上去名正言顺的理由。即这个园子是用来让皇帝的妃子省亲用的。也就是说,这个园子,它虽然是坐落于臣子的府宅之中,但是它也可以看作是皇家人员出外游玩的离宫,设计理论上,这样的规划是不逾矩的。然而,现实社会里,根本不存在这种苑囿式与庭院式结合的规划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它实际上是作者故意设计的一种破格的规划,看似理想浪漫,实际上却离经叛道、非常不稳定,它的合理性完全受制于君权。这种规划的结果,导致的是人的身份与其空间定位的混乱。这是一种失序的结构,它会消失也是必然的。在传统的社会制度里,空间必须要满足投射使用者身份的功能,它是用来强化社会秩序的,是用来定位人在社会中的身份的,一旦不能实现这个功能,那么它就会被淘汰。不过,这种浪漫而奇幻的规划构想,不止中国,同时代的欧洲也存在,像但丁的炼狱和皮拉内西的那些建筑狂想,这里笔者就不多加赘述了。

现在来探讨一下园内建筑的空间秩序。不同于严格恪守封建建筑礼制的荣宁府宅,大观园内建筑修建地十分随意,它里面的每一个建筑单体,都有其独特的意涵和生命力,和建筑的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f0faa6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