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匹配模式与婚姻稳定性 摘要:利用2022—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描述了中国婚姻匹配模式与婚姻稳定性的概况与变迁,并采用生存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婚姻匹配模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总体上夫妻及其家庭背景特征相称的婚姻匹配模式处于主导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婚配模式更加多样,异质性婚配逐渐增多,同时婚姻稳定性也有所下降。实证结果表明,夫妻在教育、年龄、户籍与所在区域等个人特征上的不同将提高离婚风险,特别是夫妻特征差异较大的情况,而夫妻家庭背景特征相称的婚配模式,即“门当户对”并不明显影响婚姻稳定性。进一步探讨影响机制发现,在相称匹配的婚姻中,夫妻价值观念更加一致是其表现出较低离婚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弱化城乡居民身份、合理分配城乡与区域间的公共资源、缩小个体间的社会经济不平等以及加强家风建设是保证当前与未来全社会较高程度婚姻稳定性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婚姻匹配模式;婚姻稳定性;离婚风险;生存分析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22.03.002 Keywords:assortativematingpattern;maritalstability;divorcerisk;survivalanalysis 一、引言 婚姻是個人生命历程与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婚姻匹配模式不仅对个人与家庭的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与不平等程度[1-2]。传统中国社会的婚姻匹配讲求“门当户对”,这种选择家庭社会经济水平对等的异性作为配偶的婚配模式不仅仅是简单的男女之间的结合,同时还交织着两个家庭或家族的政治权力、经济利益与社会关系等[3]。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现代社会的婚姻匹配相对更加重视婚姻本身,传统的先赋性特征婚配开始减少,个人依据自致性因素(如教育等人力资本)自由恋爱、自主择偶的婚姻逐渐增多,婚姻匹配模式更加多样[4-6]。但与此同时,近年来离婚率攀升现象愈发突出,引起了社会与学界的广泛关注。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自2003年以来,中国离婚数量连年增长。全国离婚数量从2003年的113.1万对上升至2022年的485万对,2022年离婚率约为2003年的1.5倍。虽然离婚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婚姻选择自由,然而,婚姻的解体对儿童成长与家庭和睦有极大的负面作用,同时也将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国家长期人口素质与福利水平的提升产生深远影响。那么,婚姻匹配模式的变化是近年来我国婚姻稳定性下降的重要原因吗?不同类型婚姻匹配模式的离婚风险有何差异?婚姻匹配模式如何影响婚姻稳定性?回答这些问题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近年我国离婚率提升的现象,并对于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将全社会婚姻稳定程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ff5dd64f1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