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时间:2022-04-21 23:20: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第五单元所选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历来为后人所称道,尤其是它的抒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里略谈一二,与大家商榷。



首先,感情真挚。只有发自内心的至真至纯的感情,才能打动别人。在《陈情表》中所,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我国是受传统的儒家思想浸渍的国家,作为儒家文化核心内容之一的深入人心。古人讲,百事孝为先,足见对的重视。即使是与相并列的,从根本上讲,也是以为基础的。许多统治者认识到这一点,大力提倡忠君孝亲



李密当时的处境是:抚养自己长大的祖母刘氏已是奄奄一息,而朝廷催促赴职的诏令却急于星火,他进退两难,陷入狼狈。是什么力量牢牢地捆缚着李密的呢?这得从他的身世说起。李密自幼孤苦伶仃,六月丧父,四岁生母改嫁,年少多病,九岁不能行走,门庭衰落,少有亲人,是祖母把他抚养成人。而如今,相依为命的祖母疾病缠身,卧床不起,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的,亦是去日不多。面对日薄西山的祖母,李密怎能不肝肠寸断?即使是我们普通的旁观者,又怎能不为之动容呢?可以说文中所抒之情句句属实,无一言矫饰,很能引起别人的理解和同情。



其次是巧妙的抒情方式。即使抒发的是真挚的感情,但仅是个人的感情而已,相对于国家,相对于皇帝,微乎其微,不值一提。要知道李密陈情的对象是皇帝,是不吝杀人的晋武帝司马炎。因此,抒情方式很重要。



第一,讲究步骤和层次。从全文看,李密最终的目的是乞终养,即辞官奉养祖母。但他并不急于把这个要求提出来,而是层层铺垫,步步深入,直到水到渠成,使要求合情合理,再和盘托出。全文共四段,首段叙身世,让人同情;二段述当前,让人理解;三段陈孝道,让人信服;四段乞终养,让人感动。



第二,调换角色思考。李密自知是向晋武帝陈情,因此他时时处处从武帝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再逐一解决矛盾。如,武帝很可能认为,李密作为亡蜀降臣,因矜守名节而不与朝廷合作,李密赶忙表态: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武帝还可能认为李密不愿轻易就职,是在徘徊观望,李密又立即表白: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司马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提出以孝治天下,而李密不就职的唯一理由就是要回家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晋武帝能自食其言吗?面对李密忠孝不能两全的局面,晋武帝也不免两难,李密又向他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先尽孝再尽忠,从而从各个方面,打消了武帝的疑虑,让他没有理由拒绝自己的请求。



第三,态度诚恳谦卑。在表中,李密始终用极其谦卑的语言,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完全没有当时许多名士的孤傲姿态,这也很能打动武帝。他把自己的




感情比作乌鸟私情,其辛酸苦楚,皇天后土可鉴。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决心,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的自况,均表示了对朝廷、对皇帝的无限感激和无尽忠诚。



如此真挚的感情,如此诚恳的态度,如此巧妙的方式,难怪晋武帝读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也正如《古文观止》中所评说的: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然而,细细想来,这至性之言中,也不乏谎言的成分。年届四旬,经国破、历宦海的李密,此时的感情又如何能如此单纯呢?恰恰相反,此时的他百感交集,顾虑重重。在崇尚名士之风的魏晋,已闻名于世的李密对自己的岂能不以为意?不矜名节的表白,确有口是心非的成分,其内心自有难言的苦衷。司马氏朝廷初立,治国政策如何,对臣民尤其是对亡国的降臣如何,谁也不能断言,因此轻易应诏是很危险的,而找一个理由暂时观望是最理想、最稳妥的策略,文中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正是泄露了他的本意,有此地无银嫌。对新的朝廷,李密心中亦有不满:密是蜀汉旧臣,对后主刘禅既忠诚又信任,因此对魏灭蜀自不服气;新朝廷对李密明是,恩宠有加,其实也是在步步逼迫。李密陷入狼狈的境况,不就是你朝廷、皇帝造成的吗?……如此看来,对皇帝的谦卑恭顺,对圣朝的溢美之辞,实属身不由己,言不由衷。当然,晋武帝司马炎也不是小孩子,但还是被打动了,足见李密感人的力度。李密陈情成功的秘密究竟在哪里呢?其一,他隐藏了其他诸多情感,而将情宣泄得淋漓尽致;其二,技艺的高超,尤其是其语言,有情有理,耐人寻味,虽苦心经营,却无雕琢的痕迹。



由此观之,李密的《陈情表》真不愧为我国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0231dd592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