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 (2)通过分析与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3)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 (4)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主人公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2.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教学过程 一、渲染情境,导入课文 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师: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发生了一个凄美的故事,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它愈加散发出迷人的芬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河畔,去品味醉人的《蒹葭》。 欣赏图片,了解“蒹葭”(芦苇);《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来源于约2500年以前的一首秦地民歌。 初步了解《诗经》(六义)。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强调生字读音。 溯洄( )( ) 道阻且跻( ) 未晞( )未已( ) .....水之湄( ) 水中坻( ) 水之涘( ) 水中沚 ( ) ....2、齐读诗歌:读出节奏、放慢语速、结合自己的理解诗融入适当的情感 3、通过观察初知《蒹葭》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及其原因。 三、研读诗歌,感知内容 1、教师导学第1节 读:韵味、节奏 析:内容、写法(兴) 品:情(凄婉、惆怅、失望) 师点拨:《诗经》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兴:托物起兴,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内容 举例:《陋室铭》、《长歌行》(汉乐府)、《关雎》 2、分组自学第2、3节 自学要求: (1)第1组自学第2节,第2组自学第3节。 (2)按照老师指导学习第一节的步骤完成自学任务。 (3)找出第2、3节中发生变化的词语,并比较其词义的差别。 3、展示自学成果 4、师小结点拨 “苍苍—萋萋—采采”同做“茂盛的样子”解释,但颜色发生着变化,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为霜—未晞—未已”: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时间的发展轨迹。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的越来越浓,烘托出主人公心境十分寂寞、焦急、惆怅。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长—跻—右(道路)、央—坻—沚(方位):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伊人所处方位漂浮不定,痴情者追寻伊人困难重重,让人深刻感受到追求者的执着。拓宽了诗意境。 5、点拨“赋”的表现手法。(举例《江南》,景物的铺陈,营造了优美隽永的意境,渲染了清新明快的氛围。 四、听读诗歌,展开联想 《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它是一副有声有色的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读诗歌,一起走进美丽的画面。 女生:“我依稀看见了______ ”(画面) (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秋风瑟瑟,苇丛起伏;雾蔼迷蒙秋水茫茫,烟波万顷;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 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切而执着地追寻着心中的“伊人”,那“伊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惆怅,不可言喻。) 男生:“我仿佛听见了______”(声音) (呼唤声、风吹芦苇的沙沙声、潺潺的水流声、悠扬的笛声、对方的哭泣声…) 五、走出课文,探究主旨 我们依稀看见的画面是朦胧的,听到的声音也是模糊的,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呢?(同桌交流) 明确: 1、“伊人”的含义所爱的人,美好的事物,理想、追求、愿望… 2、感悟:不畏艰难险阻,执着追求理想。 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七、延伸拓展:朗读《木瓜》,体会其思想感情 木 瓜 《诗经·卫风》 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匪报也③,永以为好也④。 投我以木桃⑤,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⑥,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是一首写青年男女互赠信物的情歌。姑娘先主动大胆地抛出“绣球”,投赠小伙子以“木瓜”、“木桃”、“木李”;小伙子立即汇回报以珍贵得多的“琼琚”、“琼瑶”、“琼玖”,这并不是简单的回报,而是爱情的象征。 板书设计: 蒹 葭 景:萧瑟、凄清 伊人:可望不可即 人 追求者:执着 情:急切、惆怅 、失望 写法:兴、赋、重章叠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06f1e8d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