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学生古诗——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②稚子③学垂纶④, 侧坐莓苔⑤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①小儿垂钓:小孩子钓鱼。 ②蓬头:头发散乱。 ③稚子:小孩子。稚:幼,幼小。 ④垂纶:即垂钓。纶:钓丝。 ⑤莓苔:泛指生长在僻静阴湿地面上的低等植物。 【大意】 一个头发散乱的小孩子在湖边学钓鱼,只见他随意地斜着身子,坐在岸边的青苔上,丛生的杂草映衬着他小小的身影。听到过路的人出声询问,他大老远就冲着别人招手,生怕把鱼吓跑了,所以不敢大声应答别人。 【赏析】 诗的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台又不是单纯的描述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当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一、二句重在写形。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外貌不加粉饰,直接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便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象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从莓台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至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作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 三、四句重在传神。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情,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链接】 胡令能,唐代贞元、元和年间诗人。早年曾是一个手工匠,人称胡钉铰。后喜欢《列子》,又受禅学影响,隐居圃田(今河南中牟)。其诗传世仅四首。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07b514dac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