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3):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 1. 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社会化所要大的目标非常广泛,凡是与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人的真正系统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一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3.社会化与个性化 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个人的个性化是社会化同步进行的、同时实现的。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上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第二节 自我概念及其形成 1.什么是自我概念 (1) 自我指个人的反身意识或自我意识。 (2) 自我概念是个人关于自己的概念,包括对自己的观察、评价,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意识,对自己应该怎样行为及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等方面的观念。 2.自我概念的功能 伯恩斯在《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的三种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并决定人们的期望。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自我概念的第二个功能是它起着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自我概念第三个方面的功能是它决定着人们的期望。 3.自我概念的结构 伯恩斯明确提出了一个同时包含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自我概念结构。这一结构以詹姆斯的经典自我理论为基础,将自我概念理解为自我态度系统,并在这一系统的具体内容上将罗杰斯的理想自我的概念融会进去。 4.自我概念的发展 n 朱智贤认为,大致6~8个月的婴儿才开始有对自己身体、自身的连续性的感觉。 n麦奎尔等曾以1、3、7、11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进行研究,发现儿童的社会自我的发展与他们对别人知觉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n社会学家库利认为,儿童自我概念是通过“镜映过程”发展起来的“镜像自我”。所谓镜像自我,指儿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 n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与儿童发生交往的人对他们都具有同等的影响力,儿童生活中的某些人对他们的自我概念发展起着尤其重要的影响,这些人被称作重要他人。 第三节 自我概念的发展机制 1.自我知觉理论 贝姆 贝姆认为,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识,部分是根据他们对自己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观察而推断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内在线索是微弱、模糊、不清楚的,因此个体就要站在外界观察者的位置,依据外界线索推断自己的内在状态。个体自由做出的行为,就是个体内在特性的真实表露。但是,如果外界压力引导个人行为,个体的行为倾向于与外界要求相一致。个体对自身的了解,正是通过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及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功能分析来获得的。 萨伦西克和康韦用精巧的实验证明,人们是根据已经做出甚至虽未做出但已公开承认的行为去判断自己的态度的。 2. 社会比较:将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获得明确自我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20bdf8e35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