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礼、乐谈孔子的人性教育观

时间:2022-09-29 15:19: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诗、礼、乐谈孔子的人性教育

作者:张卓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8

要:本文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这句话起而探讨孔子的人性教育问题。诗、礼、乐是孔子教育内容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孔子所讲的诗,一般而言是指《诗经》,它根植于中国古人最原始、最质朴的性情之中,是人性塑造的开端;礼作为人的行为的内在规范,则以恭敬辞逊为本;乐可以培养人之性情,荡涤邪秽之物,从而使灵魂得到净化,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标志着人性的完善。 关键词:诗;礼;乐;人性教育

作者简介:张卓,女,籍贯:河北石家庄,出生于 19873月,河北大学研究生院马克哲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80001 一、人性塑造的开端:兴于诗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可以想象,孔子当时对自己的行为一定是感到十分自豪的。 《诗经》作为著名的《十三经》之一,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具有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功效。”[1]因此说《诗经》是人性教育的最初承载者,是人性塑造的开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说文》:兴,起也。因此,所谓,就是事物发展的起点,也就是人性教育的起点。朱熹对兴于诗的解释是,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2—1]本人认为朱熹的解释是恰切的,抛开各种人性论不谈,我们从现实来考量人性,定会发现人性的确是有邪有正的,没有人不会不存一丝善念,也没有人不会没有一丝邪念。《诗经》的作用就在于激发人之纯然本性,祛除邪念。

《诗经》在孔子眼中既是审美的又是实用的。从审美层面来看,《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歌《关雎》,就其内容来说,孔子曾称赞它:《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佾》)这展现了孔子对艺术的要求:适度而不过分,健康而不病态,这恰好符合他的中庸之道;就其音乐来说,孔子称赞说: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佾》)意思是说,当太师挚开始演奏的时候,当结尾演奏《关雎》之曲的时候,满耳朵都是音乐呀!”[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24bd6d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