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状元与落第秀才 有人曾经把两份名单给十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为什么熟悉,结果在他的意料之中。 第一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玩、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坑、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十个人对第一份名单一个都不知道的有7个人。 十个人对第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 可以说,熟悉第二份名单的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肯定多得多。 可是,在当时,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是多么辉煌与显赫啊!他们被众星拱月,万人景仰,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把他们捧在手心里;而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呢?却寂寞孤独,郁郁寡欢,门庭冷落。 为什么? 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第二份里的呢?全是清朝的落第秀才。 清朝数百年间,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运动会”,其中会有一人脱颖而出,共出了一百名状元,我从其中“随机”抽出十人,大多数人对他们一无所知,即使从首开科举之时算起,把状元们列在我们面前,对他们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的又有几个?不是说所有的状元都一事无成,有些凭借天赋,也干出了成绩,比如文天详,就不是只凭状元名号垂诸丹青。但是,那么多的状元乏善可陈也是事实。相反的,有许多曾经落第而落寞的秀才,不甘沉沦,敢于创业,数百年以后,名声卓著,千古流芳。 曾经那么夺目璀璨的大多数已经是湮然无闻,曾经那么灰暗惨淡的却有那么多人与日争光,这其中原因何在?从状元这个角度来说,是不是因为科举本身不是真正的选才或者说科举考不出真正的素质?是不是地位越高优越感就越强,因而不思进取,或者说“学而优则仕”,官场扼杀人才?从落第者来说,是天将降大任于欺人也,特意“苦其心志”?是勤能补拙,成就不会与起点完全成比例?是无知者无畏,生活在“体制”外的人更有“创造力”? 也许,对其中因由进行探讨,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研究难度的课题,可以写出一部皇皇大作来,而我们没有必要对此耗尽心智,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赢在起点并不能保证赢到终点,一时的光辉并不能保证终生的辉煌,这就是说,起点高的人应该警醒: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由此要懂得不要气傲;起点低的人应该自信:小时不了了,大时未必不佳,由此要懂得不要气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26172eacc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