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文献综述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剧作家。他在世界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作品让全世界的读者叹为观止。他的十四行诗更是精妙绝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读十四行诗,我们不仅感受其语言的优美,还能促动心灵,捕捉灵魂,让人沉醉。对莎士比亚的作品的评论从18世纪开始直到今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变迁,评论家或褒或贬的评论给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在诗人世界里,莎士比亚是一位大家,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擘,他不仅以他的剧作享有盛名,他的诗作在文学历史上也有极高的地位,莎士比亚的诗感情丰富,思想深邃,讴歌这 着爱情友情,和人类的伟大创造,拥有独特的魅力。 从十四行诗诞生开始,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十四行诗又名商籁体,是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原兴起于意大利,16世纪上半叶传入英国。据说,将其引进的是意大利著名十四行诗人彼拉特克的两位模仿者怀阿特和萨利。但是他二人都未能将这一诗体发扬光大,只来得及指点一下方向便不幸夭折了。怀阿特在伦敦塔里被关押了5年,获释后很快就去世了;萨利则死于断头台下.十四行诗的真正繁荣是在16世纪90年代,它是随着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涨而达到高峰的。当时,英国诗人们十分喜欢这种诗体,因为它多采取连续性的组诗形式,紧凑集中,格律严谨。尤其是锡德尼德《阿斯特罗诽尔和斯黛拉》刊行问世之后,十四行诗体突然风行一时,成为英国最为流行的诗歌形式.当时追逐这种文学时尚的人很多,在 1592年至1597年这5年间,英国共发表了2500多首十四行诗,这一时期写出但没有发表的诗歌数目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之所以吸引了古往今来的众多读者,主要原因是因为其诗的“甜蜜”,即它们用悦耳动听的语言音韵赞颂了世间最为美好的情感-- 友谊和爱情。诗集主要涉及三个人物:诗人、“年轻朋友”和“黑肤女郎”。154首诗大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27首至第152首,是献给“黑肤女郎”的。最后两首诗与上述题材无关,像是对希腊格言诗的翻译或仿作.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主要是歌颂友谊,抒写爱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想。 基督教主张禁欲主义,限制人的本能欲望和生活 ,而人文主义者张人性自由,激发人们对爱情的大胆向往,对美的热烈追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以歌颂爱情、友谊为主题的,而且这一主题既是通过赞颂美表现出来,也最终通过赞颂美来提升其价值内涵的。在这首诗里看不到肉体的放纵,只有最大限度的心灵结合,他对爱友的思念从不因为时间、空间的阻隔而中断,而是始终如一的强烈.他与爱友之间的感情也容不下半点不忠、间隙、隔膜和不和谐,爱对他来说就是灵感的源泉。诗人向往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因此诗人在诗中极力称赞爱的伟大和超越。它不仅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伦理概貌,而且包含了对伦理道德思索和探询,充满了对建立新的社会道德伦理秩序的理想. 300多年来,莎士比亚的研究者和传记作者们都有一件共同的憾事,就是这位卓越人物没有留下任何自传、日记或是信件,因而让人望尘莫及。但在他的十四行诗集中,诗人情真意切地投入了自己,既礼赞了友情,又表白了爱情,注入了个人较深的感受,于是人们不禁要猜测,这部诗集会不会像其他许多文学作品一样也有作者的自传成分呢?因此也就研究起各诗所涉及的一些具体情节来,如诗中的年轻朋友是谁,127首以后提到的黑女人又是谁,她与诗人有什么关系?最大的问题是,这些情节是否是莎士比亚本人的经历呢?对于这些问题,历代学者、文人作了大量的考证,提出了许多猜想,至今聚诉不已.对此,有人谨慎地指出艺术家的创作不等于生活本身,在创作过程中想象力往往集中又溶化了一切,而某些考证家们的兴趣过分放在细枝末节上,这对作品价值的了解不一定有多少帮助。尽管如此,大多数评论家仍肯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具有一定的自传性,正如英国19世纪“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所说:“用这把钥匙,莎士比亚打开了自己的心扉。”他说的钥匙便是指十四行诗集。笔者认为,关于这部诗集的争论无关宏旨,人们应该将注意力移至他本身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方面去,但在此我们也不妨利用起这把钥匙,姑且相信它有一定的自传色彩,以此贴近莎士比亚模糊邈远的个人生活,并试图走入他的情感世界。 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人多把十四行诗献给自己的情人,莎士比亚也有些诗作是献给一个他称之为黑肤女郎的,但仅有25首,其他100余首十四行诗都是献给一位年轻朋友的。这说明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友谊似乎比爱情的地位更高。这不足为奇,因为友情至上的心理在当时十分普遍。对此“大学才子”约翰· 李利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2817222cc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