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古诗《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分享了《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欢迎同学们来阅读! 1.准确理解、用学科语言描述、运用课标的详细目标要求: xx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的目标要求是:“诵读古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 《滁州西涧》是写景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1.学生知道了什么:对韦应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已经进展背诵和默写。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学生能够自己解决字音字形,查阅资料,疏通诗歌大意。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两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1)预测多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2)预测学困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反复品读,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大意;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悟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课标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诗文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因此课上要求学生上黑板默写,展示,并评价书写。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课代表进展评价。小组展开诵读比赛,感悟诗情。 一、构建动场: 学生齐背古诗《滁州西涧》。 1.作者简介: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韦应物。后教师补充。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并称为“韦柳”。 《滁州西涧》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黄昏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令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 诗的第一句说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表达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4)作者用哪句诗句表达了坚守节操的志向? (5)最后一句中哪个动词用得极妙,又妙在哪里? 借助以上的五个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得学生对诗句中春意盎然的涧边风光和凄凉的野渡晚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诗作所表达的感情有了明确的认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2faed1749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