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滁州西涧》的诗意 滁州西涧 俐品|109i晦●…~ :综合天地 ◆李明 韦应物《滁州西涧》的诗意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意境优美.经常成为画家的素材。据武汉大学王兆鹏先生统计.《滁州西涧》在所有唐诗名篇巾的综合排名在第19位,足见其魅力之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鸸深树呜。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虽然这首小诗形象鲜明,但诗人对诗中景物似乎持有两种态度:独怜幽草,不喜黄鹂……这些独特的处置,有什么 内涵呢? 《滁州西洞》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唐德宗建中年间,当时诗人出任为滁州刺史。这之前,韦应物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巨变和人生的浮沉,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这首诗将笔墨紧紧围绕在“两涧”之“涧”上,以情写景,借景抒情。 从表象上来看,《滁州两润》形象优美,如一幅幽美的风景J理i。第一句点出“涧边”之题,写清幽的春草生长在涧边.展示了山涧周嗣春草峥嵘的固面;第二句用“上”字转换观察的视角,写幽草附近的树林和黄鹂.展示r青山绿水之问,黄鹂纵情歌唱的生动景象;第三句笔锋突转,写傍晚之时.晚雨急至、春潮上涨的情致;第四句写野外的渡口了无人迹,只有渡船横在河中的情景。“自横”把静态的孤舟漂浮之状描绘得富有生机,丰满而生动。此诗描绘的景象景致优美.诗人所提炼的景色似乎都具有生命的情态,即使是静态的船只也被赋予了生气.充分体现优美和谐的美感。 从深层来看这首诗,诗人是否运用了比兴手法寄托r某种情怀成为理解的关键。对于这一点,人们存有不同的理鳃,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千家诗》认为: 1 / 3 草生涧边,喻君子生不逢时。鹂鸣深树,讥小人谗佞而存位。春水本急。遇雨而涨,又当晚潮之时.其急更甚, 万 方数据喻时之将乱也。野渡有舟,而无人运济,喻君子隐居山林,无人举丽用之。看来引人注意的一个词语足“野渡”,一般人们把“野渡”和“要津”对等起来理解,和要津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渡口在郊野,便无人问津;如果是一处要津,正是渡船大用之时,此刻一定非常之繁忙。因此,也有人认为它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唐诗鉴赏辞典》也认为: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 水急舟横。 这些到底是否足作者的本意呢?笔者认为本诗巾作者并不存在自己喜爱的景物与不喜爱的景物。诗中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鹂呜、还是春潮晚雨.荒郊野渡,构成的是一片萧疏淡远的自然之象。这点我们可以从今人马茂元、赵昌平《唐诗j百首新编》中得到启示:“这是一首即兴诗,首句‘怜’字,末句‘自’字贯穿全篇.而‘自’字尤为点睛之笔。涧边幽草是自生,深树黄鹂鸣是自鸣。春潮带雨是自来,野渡之舟是自横,作者所‘怜’者,正是这种‘无人’,亦即超越人为的自生自荣的自然美。”有人认为此诗开篇为“独”,是对涧边幽草的“情有独钟”。第一句“怜”爱涧边幽幽青草,属于作者喜欢的东西;而第二句作为第一句的陪衬来写,写深树上黄鹂的鸣叫声,属于作者不喜欢的东西。笔者认为这样理解有失妥当,这是韦应物的一首山水小诗.理解这首诗歌的关键是要将四旬诗作为一个整体来解读.不要将每一句割裂开来。也不要将上一句的句意带人下一句。这四旬诗一句一景.作者一直在平均分配力量。整体表达作者沉醉于滁州两涧的美丽景色:第一句描写涧边的春草;第二句描写涧边的大树和黄鹂;第三句描写春雨 中的西涧;第四句描写西涧水面上漂浮的小舟。毫无疑问,这些景物都是让作者心醉的,都是构成诗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独怜幽草涧边生”的“独“半缘修道半缘君”等表达都不可过实地“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也由 2 / 3 于本来就行人不多,在春雨的侵袭之所以,笔者觉得这酋小诗之所以千意蕴。而在于它传达出的恬静意境和与自然l“水相交融巾所得到的情趣,在于自然亲近、交流、遨游.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映照r自身,在享受美的同时,的剪裁,却又暗示着非日常性的内涵,李明。湖北成宁学院中文系教师。 怜”理解为除了喜爱幽草其他一概不喜欢,则于诗意太过坐实,失去了空灵之美。就像唐诗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去抠“半”这一字眼,道理是一样的。这首诗歌正是借优美的意象来表达作者恬淡的情趣.正是这份恬淡,诗的下联就有『j鲥具洞天的诗情:骤来一阵急雨。立时涧水猛涨.春潮汹涌,而涧边渡口下,更只剩F一艘空空的渡船漂浮于江 面之上。 古传唱,并不在于它是否有比兴象征的作者能够用独特的眼光发现生活之美。这种情趣能够让人身心得到安定和熏陶,体现一种在尘世中不能发现的乐趣和诗意。作者通过这28个字,描绘自己与大大自然将其自身的深邃、无争无待,自化自足等特质,灌注入诗人身上,流入诗人的精神世界。诗人在发现自然美的也陶冶了自己的灵魂,由此作者获得了一种心境与胸襟。《滁州西涧》这首诗,所写景象是平凡而日常的.但经过作者让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它“诗美”的特性。作者精心塑造的这种意境,最终导向的是作者一种内心生活和人格追求。其目的是寻找自己自由的生活空问和意义,创造一种在乱世生存的精神生活空问。因此.它的诗意是浪漫丽飘逸的。I参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dc25d3aa3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