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唐代诗歌中的砧杵意象

时间:2022-10-29 10:12: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论唐代诗歌中的砧杵意象

作者:张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5

摘要:意象是诗歌的构成元素之一,大量意蕴深厚的意象的使用是唐代诗歌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砧杵正是一组唐诗中经常出现的经典意象。本文即通过对这组意象历史渊源、使用特点、审美内涵等方面的分析了解意象的在诗歌中构成中的重要作用,并从意象使用这一特定角度探究唐代诗歌成就卓著的原因。 关键词:诗歌;意象;砧杵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0002-01

诗歌是有唐一代的文学标志。唐代诗歌臻于完美,它不仅题材广泛、格律完备、词采华美,而且骨气端翔、意境深远、内蕴丰厚,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在诗歌的构成元素中,意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意象,古义即表意之象”,《周易·系辞》中说圣人立象以尽意”,可见意象即是诗人借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表象。在唐诗辉煌的成就中,数量丰富而又意蕴深厚的意象起到的的作用不可忽视。笔者在阅读唐诗的过程中,注意到唐代诗人们频繁使用的一组意象,即砧杵意象,李白、杜甫、王昌龄、张若虚、白居易、韦应物等诸多诗人都在诗篇中反复使用。一般来说,诗人们最钟情于能充分体现其审美理想的意象,而这些带有象征性的意象由于被诗人们反复使用,渐渐具有了相对稳定的意蕴。笔者打算通过对砧杵意象的浅要分析,特定角度了解唐诗辉煌成就的原因。 一、砧杵意象的渊源

所谓砧杵,实为古代捣衣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两样工具。砧即捣衣所用的石板,杵即捣衣所用的木棒。捣衣是制衣前的一道工序,设此道工序的目的是使衣料平服、变软,便于缝制。有意思的是,砧与杵的合作不仅使衣料变软,让人们穿起来更舒服,而且给中国诗歌尤其是唐代诗歌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美丽。砧杵合作的场景因其独特的审美意蕴被善于创造的诗人们巧妙描绘到诗歌作品中。最早提到砧杵的诗歌应是传为班婕妤所作的《捣素赋》中投香杵,扣文砧的描绘,后有晋朝曹毗《夜听捣衣》纤手叠轻素,朗杵闻砧声”,南朝宋时谢惠连《捣衣》诗中檐高砧响,楹长杵声哀”,南朝萧衍《捣衣》参差夕杵引,哀怨秋砧扬”,北朝温子昇《捣衣》香杵闻砧知远近,传声递响何凄凉。等等。可以说,唐代以前砧、杵意象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审美内涵。砧杵是思妇题材诗歌的常用意象,其内蕴的感情基调是哀怨凄凉,表达的是人生悲剧性的体验。正是唐前历代诗人的反复使用和积累后,砧杵意象艺术价值的初步形成了,这使其在唐代特定时代环境下迸发出耀眼的光彩有了可能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砧杵意象频繁见于唐诗的原因

唐诗中用到砧杵意象的很多,比如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经长别心。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白居易《闻夜砧》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八月九日正长夜,千声万声无了时。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韩翃《酬程近秋即事见赠》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孟郊《闻砧》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一声肠一绝。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等等。砧杵意象在唐朝诗歌里蔚为大观,笔者认为这组意象为唐朝诗人青睐的原因可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客观方,唐代实行府兵制,这种兵役制度兴起于魏晋,完善于唐,其主要特点就是寓农于兵”,每次战争都要求战士自备衣服武器,加上唐代中后期战乱频仍,所以在唐代丈夫卫戍于外,妻子制衣于家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样的的客观情况给诗人们使用此意象提供了现实的土壤。此外魏晋即开始的砧杵意象的使用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砧杵意象几乎了表达特定情绪的必选意象之一。主观上,唐人情感丰富,作诗重情感表达,程千帆《全宋诗.序》说唐诗近风,主情。唐代诗人乐于并且善于表达悲情,因为自魏晋六朝以来,诗歌的传统倾向以悲观思想为基调:重绝望,轻希望;重不幸,幸福;重悲哀,轻欢乐,诗中思想以表现悲观为雅事。内蕴着凄凉的砧杵意象,到了情感丰富且倾向悲剧人生观感的唐代诗人手里,自然会颇受重用。 三、砧、杵的伴随意象

诗人们在使用砧、杵意象的时候,往往选择秋天和月亮作为伴随意象。比如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试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白居易《闻夜砧》谁家思妇捣秋帛,月苦风凄砧杵悲。刘长卿《月下听砧》清砧何处发,声声捣秋月。杜荀鹤《秋夜闻砧》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裴说《闻砧》只知抱杵捣秋砧,不觉高楼已无月。等等。为什么诗人们总把砧、杵、秋天、月亮放在一起呢,原因同样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客观上,秋季是准备寒衣的季节,妇人们多在秋天制成衣服寄往边地,妇人们捣衣必须在晴朗且闲暇的夜晚,于是乎秋天和月亮成了不可或缺的背景元素之一。主观上,古人有着极为浓重的悲秋意识,所谓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秋天草木凋零,让人联想到自己伴随岁月流逝的体貌渐衰,悲秋意识影响着一代代文人。较为著名的感叹如宋玉悲哉秋之为气兮”,唐代刘禹锡有诗说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虽力求翻案却正反映了秋天带给人们的普遍性的感觉。古人往往由自然之秋想到人的生命之秋,所以秋天与砧杵一样具有悲伤的气质,所以它们的合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再说月亮意象,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等诗句中都使用了月亮意象,这一意象的独特意义可见端倪。月亮往往被看作是是离别相思之人的感情维系,身处异乡却能仰望同一月亮,这种行为就是古人习以为常的睹月思人。所以月亮意象在内涵上与主要表达思妇闺愁的砧杵意象不谋而合。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唐人在前人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完成了意象的整合,把秋天、月亮、砧杵之声融成一个统一的艺术世界。试想清秋之夜,月光冰凉如水,妇人们操作砧杵,其声朗朗,回荡于夜空。妇人们不仅因辛苦劳动而身疲,更因无限相思而心伤,这确实是一个使人神伤的场景。唐人往往用这样一个意境表达对思妇的同情,进而抒发对人生悲剧性的体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36a79ff83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