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原文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设";。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那么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罚所及,那么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着";。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故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来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开展或推断的结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3a8652e74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