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王维《鸟鸣涧》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维《鸟鸣涧》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维《鸟鸣涧》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维《鸣叫涧》原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注释 、鸣叫涧:鸟儿在山中叫声。河流名。 2、涧:有水的小峡谷。 3、闲:安静、悠闲,所含人声喧闹的意思。 4、桂花:一种春桂,木犀的通称。一般在八月开花。 5、空:涌泉、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喧闹,无声,似的空无所有。 6、月出:月亮升起。 7、怒:触怒,破坏。 8、时:时而,偶尔。 9、时鸣:偶尔(时而)鸣叫。 0、山鸟:山中的鸟 王维《鸣叫涧》译者 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了,惊动了山中的鸟。时而在山涧处发出轻轻的鸣叫声。 王维《鸣叫涧》赏析 《鸟鸣涧》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首。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或许是一处景点。《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鸟鸣涧》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这首诗写下春山之晴。“静”被诗人猛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就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人静缘于阴气,所以觉察到桂花的掉落。动静融合。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花落,月升,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景。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表明周围没人世的无可奈何,表明诗人内心的闲适。存有此做为前提,微小的桂花从枝上落,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够辨认出这种“落下”,或单凭花掉落到衣襟上所引发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飞堕时所收到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下”所能够影响于人的因素就是很微小的。而当这种微小的因素,竟能够被从周围世界中显著地感觉出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表明出的涌泉而赞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就是互相切合而又互相促进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这首诗就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诗的绝妙之处是“颤抖”,“静”融合的方法塑造出诗情画意。首句“人逍遥桂花落下,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精妙地使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逍遥”融合出来。花开花落,都属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卸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痴迷,就可以将个人的精神提高至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就是“深夜”,诗人似乎无法看见桂花飞舞的景色,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阴气”,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花开的桂花从枝头开裂、接中、着地的过程。而我们也似乎步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送给我们遗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记起白天的嘈杂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开,白天的嘈杂消失大半,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除了诗人做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潇洒,就可以捕捉到至别人无法体会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3b113c180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