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引导大学生为西部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政策激励与措施保证(一) 摘要]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建功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是一项利国利民之举,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政策激励和相关的措施保证,政策既要具备操作上的可行性,也要考虑到大学生的认同度,还应具有一定的补偿措施和监控机制。通过国家和地方的共同努力,建立起引导大学生“西进”的长效机制,有效地解决西部人才严重不足的矛盾。 关键词]大学生;西部就业;构建和谐社会;政策与措施 构建和谐社会,经济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实施,使广大西部地区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既为西部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持,同时也加剧了西部对人才的需求。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西部基层检察院志愿服务行动”等活动的有效实施,以及中央和有关地方优惠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虽已吸引了大批的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志愿服务和就业,有效地缓解了西部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矛盾,但对于急切渴望人才的西部来说,差距仍很大。如何尽快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措施保证,以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工作,为西部大开发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是国家、相关地方政府以及高校急待研究的共同课题。 一、政策激励和措施保证是西部地区迅速获取人才补充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西部地区大多气候恶劣、经济实力较弱、生活条件较差、收入较低,在以“市场为导向、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对大学毕业生确实缺少就业吸引力,不仅吸引不了中东部的大学生,甚至不少家住西部的大学生在就业时也选择了“孔雀东南飞”。但广大西部不能长期缺乏人才,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急切需要大批的有志青年加入;否则,人才的匮乏将成为严重制约西部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使西部再次失去难得的发展机遇,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面对大学生的市场化就业现实,当市场配置手段无法实现毕业生的向西流动时,就需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必要的激励机制,引导、激励和吸引大学生到西部服务、就业。否则,西部缺乏人才的问题将永远都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实际上国家已经针对西部缺乏人才的现实出台了许多调控措施,2006年9月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发出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决定对中央部门所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工作,服务期在3年以上(含3年)的,其在校学习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将由中央财政代为偿还;现行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西部基层检察院志愿服务行动”等措施应该说就是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之一,也是一种激励机制。正是这些政策措施的激励作用,从2003年开始每年都吸引、招募了近万名大学生到西部志愿服务,有效地支援了西部的建设和发展。但由于每年所招募的人数毕竟有限,与西部巨大的人才缺口相比,可谓是杯水车薪;且由于是志愿者服务活动,服务时间只有1-2年,不能长期留在西部,无法从根本上缓解西部人才缺乏的状况。西部需要志愿者,但更需要能留在西部较长时间的工作者。综合各方面的情况,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流向的现实和西部对人才的急需现况,为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西部建功立业,非常有必要利用国家政策建立起更加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政策保证,这也是引导大学生“西进”就业的较为现实和有效的措施。 另外,之所以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统一政策,是因为现在各省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缺乏统一性,只能在本省当地有效,局限性很大,一旦遇到学生服务期满后出省考研、二次就业等情况,就无法按政策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再就业时就遇到过此类尴尬,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同时,由于各地的政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优惠的程度不一,也不利于操作。鉴于此,迫切需要国家从工资待遇、社会保障、考研、晋级和晋升、服务期满后的二次就业等涉及全局性的问题能给予统一的明确规定。这样做的益处就在于是国家政策,其中的相关措施不管是西部受益地区还是中、东部省区,都必须参照执行,学生不会因服务地区与后来的就业地区不同而得不到应有的政策实惠。对于大学生既有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又有政策性的保证;既能有效地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就业,又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服务,甚至扎根西部,所产生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必将极大地吸引大学生选择西部,有效地解决西部人才之不足,推动西部的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制定政策和激励措施时应考虑的相关因素 1、执行措施的可行性。政策制定之后是要执行兑现的,因此必须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否则就成了一纸空文。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到西部服务、就业的政策及相关措施,均具有包括物质奖励在内的各种激励手段,到时能否兑现文件中所承诺的内容,关系着政府及政策的信任度和大学生“西进”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在制定政策前作一番周密的可行性研究,应根据国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等各方的职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激励措施。一些诸如工资最低标准、社会保障、考研优惠、晋级和晋升、服务期满后的二次就业等带有政策性、全局性、普遍性的问题,最好由国家统一制定并负责监督执行;地方政府只能对一些不涉及全局性的且自身有能力办到的事情作出承诺,像福利、住房等。对那些涉及政策性甚至跨地区的优惠措施,地方政府是无法越权、跨地区执行兑现的,因此最好不要为吸引人才而随意承诺。像现在有些省区为鼓励大学生到基层、边远地区服务,对服务期满的考研、报考公务员等方面给予了很多优惠措施,但这些措施只能在本省区有效,一旦出省就没有任何效力,造成了操作上的不便。这类地方性政策和激励措施的本意是好的,但由于事前对政策的可行性没作深入的研究,忽视了非当地学生服务期满后的政策兑现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受骗的感觉,不仅会挫伤当事人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在大学在校生中引起负面反应,影响到今后大学生到西部、基层的就业选择。由此可以看出,政策和激励措施的可行性对于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就业的影响很大,不容忽视。 2、大学生对措施的认同度。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就业的实际效果,还与大学生对政策和相关激励措施的认同度、响应度有关。制定政策和相关激励措施的目的就是要吸引大学生选择到西部、基层服务和就业,能否吸引他们,关键在于措施中的相关内容是否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只有获得了大学生的认同,才能引起他们在思想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积极响应。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生活条件、工资待遇是他们就业的要求,但不是唯一的要求,还要有能吸引他们的用人环境和事业环境,特别是对于充满着个人事业发展期望的青年大学生来说,事业环境有时会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于毕业生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号召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到西部、基层去建功立业,也要有一定的激励措施;既要引导他们勇于奉献,也要考虑到他们的生活需要,不能因奉献而致贫;既要考虑现实,也要兼顾到他们今后的事业发展;既要有承诺,更要有政策保证;既要用优惠条件吸引他们,更要用事业留住他们。只有让大学生认同了,才能打动他们,吸引他们,留住他们,并能在大学生中一届接一届地影响下去,形成良性循环,进而为西部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40e95a0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