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黄浦二模】 26.有人说:生活中,不要在乎我们置身何处,而要思考前往何方。 对这一说法,谈谈你的认识,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范文】 孤帆远影碧空尽 “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却抬头看见了月光。”不少人因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的形象而产生了“生活中不要在乎我们置身何处,而是思考前往何方”的想法,然后这种摒弃现实只追求未来的超前化观点真的适用于当今社会吗? 我认为不然。 客观世界的存在是人类千万年来无法改变的事实。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就无法避免其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在乎我们置身何处是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前提,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因以何种姿态融入这个世界,是匍匐于地还是傲然前进,是为外物左右牵绊还是坚守自我屹立于世,是屈服于社会的黑暗残酷还是如鲁迅先生般,在祖国危亡关头,毅然弃医从文。只有正确认识到自己身处何种环境下,方能明白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对未来前往何方做出正确的判断。 而当今社会中,“活在当下,娱乐至死”的风气却愈演愈烈,人们追求眼前的享乐,沉溺于片刻的欢愉之中,以“乐活族”的口号麻痹自我,他们过分在意自己身处何方,在意自己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对未来之路毫无见解。花大量金钱购买奢侈品,打赏直播平台的主播,两三个月内花光所有积蓄的案例屡见不鲜,在他们看来,当下我置身何处,是何身份,拥有多少名誉金钱即是一切,这种肤浅的,愚昧的主观臆断使他们成为了波兹曼笔下的“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的娱乐至死之人。 因此在我看来,想要立足于社会,首先应关注自己置身何处,其次应不断思索自己应前往何方。两者看似独立,实则关系密切。关注自己置身何处,不仅是关注当下的时代背景,社会现状,更是应该关注时代背后所折射出的弊端与黑暗,在这个日渐物质化的社会中,保持独立之见,不被盲从跟风埋没。思考自己该前往何方,是基于前者的进一步探索。一个人倘若对未来毫无打算,那便会沦为时代的零余者,如一叶孤舟随着潮流四处漂泊,最终被浪花遗弃在贫瘠的潜滩之上。思考未来是对当下自我的一种反思与调整,亦是对当下社会压迫的一种反抗与不屈。时代改变,物格被不断提升,青年一代宛如社会的螺丝钉,早已被固定在规划的条框之1 中,难道我们就该因此低头,甘愿禁锢于其中吗?不,我们不能就此成为碌碌一世的“陀螺青年”,我们应该跳出框去,思考自己真正追求的远方,时刻将未来之路的地图印刻在脑海中,切莫被镣铐枷锁牵绊了脚步。 孤帆远影碧空尽,体悟当下,放眼未来,愿我们都能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以梦为马 “不要在乎置身何处,而是要思考前往何方”,这正是对当下与未来、外在环境与内在精神的思考。 究其本质,“置身何处”代表着实体性环境,我们置身于当下、置身于外在环境所处的社会背景之下,这是人无法脱离的生存条件,然而过度专注于所置身的现状,对前往何方的思考必然是有所阻碍的,“思考前往何方”即是对内心精神世界的探求和未来前进方向的规划。 虽然人无法脱离“置身之处”,却尚能脱离执着、固守于“置身之处”的思想禁锢。“我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人,妨碍我心灵自由的时候绝不妥协。”这是作家三毛曾说过的,她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因为一张照片便追随前世的乡愁,前往撒哈拉沙漠定居,她并未离开俗世,却用精神的自由在俗世中找到了自己的安宁。 “置身何处”于人的引诱、阻碍最直观地体现在人对“舒适圈”的追求,譬如对某一领域的兴趣导致信息接受范围的缩小,形成“信息茧房”。因此对未来的规划和梦想是对自我不断更新的必要过程。 “只有用水将心上的雾气淘洗干净,荣光才会照亮最初的梦想。”《百年孤独》揭示了思考不断对人进行纠正的作用。布恩迪亚上校作为自由党发动了无数战争,在战况不断渐趋向于优势之时,却意识到自己与所反对的保守党政府如出一辙,于是毅然结束战争,回到金银作坊中做一个普通的工匠,这样的后退却也是一种前进。 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描绘了一个人们置身于被设定好的人生的世界。情感被抹去,来消除负面情绪;历史和艺术被抹去,来消除思考;而“唆麻”代替了思考,让人们维持永恒的快乐。但缺乏思考,丢失未来的世界,真的快乐吗? 反观当下,人们看似在思考未来,但“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凡此种种说法泛滥之时,暴露的却是人们对梦想的思考之浅薄,千篇一律的“羁旅”宣言之下却很少有人真正地去思考未来,实际上只是对当下困难的逃避,然而正如克里斯汀.金博尔所说:“世界上根本没有逃离这一说,只有用一些困难交换另一些困难。”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49ea30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