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

时间:2023-03-15 14:24: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评罗小平、黄虹《音乐理学

摘要:罗小平、黄虹教授所著的《音乐理学》是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20171月第10次印刷。罗小平教授现任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多种著述获省教育厅与省文联的优秀成果奖。黄虹教授是星海音乐学院音乐系教授,与罗小平等合作撰写了《音乐理学》。这本著作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厚爱和同行的肯定,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华中师大等院校都曾把这本书作为教材或音乐理学研究生考试的重要参考书目,是一本值得细细研读的佳作。

关键词:音乐理学;史论结合

一、书籍相关情况简介

这本书的第一版是1989年出版的,第二版是时隔19年的修订版。修订版在原来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了关于中外音乐理学史、音乐理学研究方法和音乐社会心理学等内容,音乐创作、表演、欣赏、能力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内容也进行了一些更新,新增内容已超过原第一版全书篇幅的一半。由于之前接触到心理学的机会很少,并且本科时期音乐表演实践比较多,接触到音乐理学的机会更少。此次有机会学习音乐理学这门课程,便带着一丝不解与好奇开始阅读这本书。一气呵成读完这本书后,忽然觉得读出了一丝趣味和感觉,给我带来了一些所思、所悟还有一些所得,可谓受益匪浅。我在想,如果将理论研究与音乐表演实践结合起来,可能对推进音乐学的研究、音乐表演的更深层次的深化大有裨益。因此,根据自己的学习感悟对这本书的内容及写作特点进行粗浅的总结和评价。 二、理论构建,系统阐释

这本书的结构是章节体的结构,不包括导论一共有十章。

导论部分是学科构建,分为三节,第一节描述了音乐理学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内容包括音乐的感知和认知,音乐创作、音乐才能、音乐神经理学研究等。第二节介绍了音乐理学的研究方法,文中参照莫雷等学者提出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提出了由理论或思辨的、质的和实证性的三大类研究方法组成的音乐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第三节分析了音乐理学具有的工具性中介性主体性交融性,以及这些特点使之与音乐学中诸学科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笔者还具体论述了音乐理学对历史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教育学等学科的影响和相关的切入点。

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和西方音乐理学发展概述。第一章介绍了从先秦至明清各历史阶段音乐理学发展的情况、研究的内容。分析了古代音乐理学思想存在的价值,指出了它的发展特点。简略地勾勒了中国音乐心理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存在价值和发展特征,有助于读者对中国古代音乐理学的传统有一个基本的印象。而有关西方音乐理学发展概述,作者在第二章西方音乐理学发展概述部分概述了西方音乐理学从古希腊至21世纪初的发展情况,章末介绍了最感兴趣的几本书,分别是《音乐理学手册》、《音乐发展心理学等。这些著作的介绍有利于读者大致把握其框架,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现当代音乐理学发展概况。介绍了一百年来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动态,勾勒了其承续期与转型期的概貌,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


后国内音乐理学活跃期的特点与21世纪发展的趋势。第四章介绍了音乐审美心理结构。提出人对音乐形态诸元素及其纵横结构的心理反应,则是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建立的基础。第五章论述了音乐效应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论述了音乐起源的诸学说与人类多层次需要的关系,还依据实证的研究指出音乐在人类心里过程的知、情、意中的作用。

第六章至第九章则从四个与音乐联系紧密的方面阐述了与音乐理学的相关内容。第六章论述了音乐创作的动机、创造产生的灵感及其特征,分析了作曲者音乐创作中感知、记忆、情感与想象活动的心理特征,心理意向外化的必要条件。第七章则论述了音乐表演的中介功能,以及如何保持临场发挥的良好状态。总之,作者认为音乐表演的这几个环节:从整体地把握与准确地感知,到作品意蕴的深入发掘,以及创造热情的激发与控制,临场的充分的发挥等,是彼此相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环环相扣,互相促进,充分发挥表演中每一种心理因素的作用并使之协调地综合运动,才能实现表演的真正再创造。第八章则主要涉及(一)对有关听赏者及其音乐反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介绍(二)对音乐作品内蕴各种心理状态及其与听赏者心理的互动的思辨性探究;(三)对各种有关音乐欣赏心理结构理论的综述和分析,并提出音乐欣赏的心理结构与能力、过程是三个互有关联却又各不相同的角度。只有环环相扣,互相促进,充分发挥表演中每一种心理因素的作用并使之协调地综合运动,才能实现表演的真正再创造。第九章论述了音乐力的概念、研究的范围、能力测量的方法和音乐能力形成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影响,音乐能力的培养以及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作者认为音乐才能的持续发展,有利于人的综合文化修养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十章论述了音乐社会心理学音乐家个性心理研究。本章介绍了音乐社会理学学科的性质与研究范围,论述了音乐家气质、性格与音乐创造的关系,音乐家年龄、性别差异对音乐创造的影响并论及构建音乐家最佳心理结构的诸因素及其关系。

三、视角多维的理论评价

在中国音乐理学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关于音乐理学学科建设的著作是凤毛麟角。这本书不但填补了音乐理学研究的空白,并且在学科构建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构建和完善音乐理学学科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由于刚刚接触到音乐理学这一学科,再加上本人才疏学浅,知识的积累较少,因此在阅读这本书时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例如在阅读第四章音乐审美结构这一章时,提到音乐审美的生理基础,涉及到人的听觉,较为详细的分析了人耳的结构,解释了听觉特性,并用图表进行说明,这样的呈现方式比单单用单薄的文字来呈现给读者要更加容易理解一点。但对于第五章有关音乐效应的论述,虽然学术权威性较强但阅读时会有无力的感觉。本章的内容较为抽象,如由美入真、由美成善的解释如果能更具体一点读者应该会更容易理解。

总的来说,这本书中用了大量图表呈现音乐理学相关知识点、并且用实验数据来解释相关知识点,非常有说服力,也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每章开篇均有内容提要,结束附思考题,每章末附主要参考文”“注释内容提要思考题让读者抓住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问题;详细的主要参考文献”“注释则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信息,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便捷地获取国内外相关资料。此外,该书在形式上的一个主要特色就是。全书共有 66 链接。每章链接占相当比重,融于各章节之中,字体与


正文有别。这些链接与正文紧密联系,有中西个案分析、文献综述、代表性成果介绍等多种形式。如此形式和内容,让人感受到作者严谨的学术作风和体贴入微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对于我们刚接触到音乐理学这门课程的学生,这样的安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重点和核心,带着方向去阅读这本书,并且更容易理解到这本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赵冬梅,刘志雅.音乐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2006(02):24-27.

[2]蒋聪.心理空间的谙历体验——读罗小平、黄虹的新版《音乐理学[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3):170-1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4be336f2a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