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精神病人的康复治疗模式 一 前言 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因素出现依赖心理、丧去自我尊严,感到无助和无力,掌握生活技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步入社会容易退缩、胆怯,社交能力、记忆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为了促进精神障碍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同时也更好的帮助住院患者预防复发,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和促进心理健康,改善生活质量,尽早恢复病人的社会功能,开展精神康复治疗成为精神病人治疗的重要手段。本文就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期间康复治疗模式进行讲解,希望能对广大患者及患者家属有所帮助。 1. 康复治疗模式 (一) 药物治疗 针对病情不同阶段采取对应性治疗措施能够提高治疗的精准性,满足病人康复需要。急性期阶段须通过药物控制病情,从小剂量开始药物逐渐加量,直到达到最佳有效治疗量。症状控制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直至病人病情稳定趋于康复。使用药物维持治疗,维持量为有效剂量的1/2-1/4,用药时间逐渐调整为夜间顿服,出院后的服药原则:第一次住院,出院后至少维持服药时间为6个月,第二次复发住院病情控制后至少维持服药时间为三年,第三次复发住院病情控制后需要终生服药维持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在于改善病人症状,病情缓解,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要开展病人康复训练,改善病人的功能状态,逐渐恢复其社会功能。 (二)改善环境和管理模式 病人病情稳定后,要实行分级分区管理,避免其他新入病人和症状丰富的病人对康复患者病情的影响,同时也是满足康复病人安全的需要;病房的环境设施尽量社区化和家庭化,功能要齐全,有开展康复训练的设施设备、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为病人回归社会做准备。结合朋辈支持理念,病区内成立患者互助团体,让曾经面对、遭遇和克服不幸的患者能够为面临同样困境的人提供有用的支持、鼓励、希望,甚至良师益友。 1. 将心理支持和心理教育贯穿始终 教会病人理解和接受自己患有精神的疾病,学会如何与病症共存,克服症状对自己情绪影响,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复发;在患者参与活动时,康复治疗师要善于发现病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训练时关注患者个人成长和潜能的发挥,以达到阳性强化,使患者找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获得有价值的生活;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纠正不合理的信念和歪曲的认知,从而促进病人心理健康。 (四)康复治疗全程化 病人从住院开始就要进行社会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师对病人进行康复评估,制定康复目标,根据目标拟定康复训练计划,鼓励患者为自己的康复采取积极行动,康复治疗师全程参与训练与指导并对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定期评估和总结。 二、康复治疗训练内容 (一)体能训练 通过器材训练、活动训练(球类运动、体操、力所能及的劳动)恢复病人的体能,增强病人体质,控制病人体重,减少病人躯体并发症。 1. 生活技能训练 病程较长的慢性衰退病人往往行为退缩,情感淡漠,活动少,生活懒散等,根据IADL评估结果拟定训练计划对患者进行用药、洗漱、更衣等,整理内务、打扫房间训练等。康复治疗师每日示范训练2次,一般训练2周后会有所改善。对这类患者需持之以恒的加以训练、督促和引导以提高患者自我照顾的能力。 (三)社交技能训练 大多数精神病患者都会存在社交缺陷,部分患者因疾病严重或长期住院等原因丧失了这种功能,难以成功的扮演社会角色,住院患者的社交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倾听、表达积极感受、提要求、表达不愉快感受、会谈技能、处理矛盾的技能。同时为患者提供兴趣小组,如K歌赛、舞蹈、播音、书画、乐器演奏、体操、音乐欣赏等,以此建立一个社交技巧交流平台,让为他们在活动中感知社交技巧的价值所在,从而提升患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职业技能训练 职业康复是帮助患者走向社会的桥梁,职业康复的过程是促进精神障碍患者更好的融入社会的过程。针对不同类型功能残疾的精神疾病患者开展职业康复,主要采取住院定岗训练,训练内容如保洁技能、财务管理技能、缝纫技艺、厨房技艺、农艺技能、服务能力训练等,通过训练提升患者社会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社会实践活动 带领康复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康复员社会责任心,提高公民意识,增加社会参与度。例如购物、乘坐交通工具、志愿者服务、参加聚会、学习时事、短途旅游等。 三 结语 总而言之,精神疾病对病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造成影响,患者不但丧失自理能力,受精神症状控制还会做出异常举动。坚持精神康复治疗有利于更好控制疾病,减少疾病复发,恢复社会功能。精神康复之路是一条漫漫长路,需要患者、家属、医疗机构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本文对住院精神病人的康复治疗模式及治疗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希望能对精神病患者及家属有所帮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52f563f5b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