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人生

时间:2023-01-22 08:23:3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谈佛教与人生



这本书作者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宗教学家、哲学家南怀瑾先生。南怀瑾先生应邀讲于中华文化大楼解中国文化与佛学,由刘豫洪记录,后整理出版形成这本书。书中说“研究中国文化,佛学实为一大主流。自唐代以后,儒释道三家之中,佛学为最重要的一家。”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主流更是与中国人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中写到在释迦传记中的一段小故事,释迦这个十九岁的王子,父亲给他娶了印度小姐、世界小姐等等美丽的小姐,但他一心要出家。这位王子一天出了东门,看见病人,才知道什么是病痛。第二天出了西门,看见死人装在棺内,才知道人生原来会死„释迦花了四天时间,出了四个城门,经过四次的询问,才知道人生原来有生老病死四大苦。他深感人生之苦,一心想解决这个问题,使人类能跳出生老病死。于是他去追求一种方法,去修、去学,这是释迦学道的动机和精神。后来,释迦在三十二岁悟道,又弘法四十九年,於八十岁时涅槃了。既然释迦悟道,证明他追求到了他所追求的东西,应该能够跳出生老病死,为什么他在八十多岁仍然死了呢?他究竟能否了断生死呢?释迦好像留下了一个大问题给世人。释迦涅槃了,他有没有跳出生死,并不是释迦的问题。这是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跳出生死的问题。

人都是贪生怕死,爱乐厌苦的;但事实上,人偏多痛苦,虽然也有快乐,而那些快乐都是暂时性的,或乐极生悲的。人生的痛苦又何止生老病死这四种,迦四次所见只是人生痛苦的一些方面。佛教说人生有三苦和八苦,无量诸苦。苦之一是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二是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三是行苦,行是生灭迁流之义,由世间诸法的迁流无常,不能久留而生的苦恼。八苦,一是生苦,人生来就是受苦的,如小孩落地便哭,因风触身,犹如刀割。二是老苦,年龄渐老,鸡皮鹤发,行步龙锺,对於人生已无乐趣。三是病苦,病魔侵袭,辗转床第,痛楚呻吟。四是死苦,死神光临,世间万般,皆带不去,一身业障,随之受报。五是爱别离苦,自己所爱的人物和财物,生离死别,终归於空。六是怨憎会苦,可怨恨、可憎厌的人,不欲见到,偏偏会遇。七是求不得苦,物质的欠缺,精神的需要,都不如意,痛苦横生。八是五阴过盛苦,人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 这八苦是从果报上说的,人生不论是谁,过去造了业因,今世是谁都难免要受此八苦的煎熬与磨折。

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会意识到生的偶然性、死的必然性和生命的短暂后,会自然想到生活的本质是虚幻的,佛教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由此论述出要取消现世生活的一切意义。但佛教并不是要人们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出世。通过奋发勤勉、毫不懈怠地追求和修行去克制自己、磨练自己,进而实现自己。佛教中实现


的是觉悟佛法,但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美好人生理想,其道理是相通的。人生是苦的,大家或多或少有同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各有各的不幸。佛教“教人以忍”,要求“能任难忍”,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释迦为什么要学佛?这是一个入门的问题。众生是平等的,自然大家对人生也有和释迦同样的疑问。狭义的说,这些疑问是共有的问题;广义的说,是众生共有的问题。古今中外,人人都在追求答案,这个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就是生活的、精神的、身体的"离苦得乐",也就是人类文化科学追求的所谓:为人类谋幸福。这就是佛学的总目标:至高至乐。释迦是为了追求至高至乐而学佛,他成功了,解决了他的生老病死。我们这些众生,也有释迦学佛时同样的人生问题,所以我们假设自己就是释迦,并非想当教主,而是追求人生的答案,研究释迦的成就,和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评定。

“人生的问题是些什么?生命从那里来?先有鸡抑先有蛋?为什么有生有死?一切的最初是从哪里来?宇宙如何形成?为什么如此颠倒矛盾(如花开花谢,既生又死)?为何有猪狗马牛?为什么有人穷有人富?究竟谁在作主?谁是老板?”

佛学建立在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的学说上面,众生虽相貌不同,思想各异,却都是因果使然。所谓三世,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的人生是还债的人生,是说明现实的人生,是来偿还过去的业债,也可以叫做“受报的人生”,或“因果的人生”,前生的善恶业因,成为现在的善恶果报;而现在的善恶业因,又成为未来的善恶果报。所以因果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一个人现在遭受的境遇和过去未来联系起来,前世的因,后世的果。世间作恶之人和行善之人都会有相应的业报,只是时间的问题,这就提出了现业现报、现业生报、现业后报、不定业报的“四时不同的业报”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人们去行善,追求福报。

一切众生都有生死,佛学的理论,称这个生死为分段生死。佛学的理论,认为每个众生的真正生命,却是永恒的。所谓的分段生死,是永恒生命的分段现象,有一段是生,有一段是死,是永恒生命的段落现象而已。人被这个分段生死现象所惑,人的一切都在被现象所转,不能自主,不能把握,这就是凡夫。修道之人,功夫好的话,可以变易生死,生死虽被变了方法,但是生死仍然存在,并没有解脱生死。找出了生命的真谛,能够在宇宙中自己作主,自由自在才算是解脱了生死的大事。

人生是短促而多苦的、又要受报还债,人生在世总是得不到解脱?学佛所追求的就是获得人生的解脱。“学遍了一切法门,‘知非即舍’。修成功的不是道,因为能修的是‘我’‘我’是谁?仍未得到解决。”后来禅宗说,释迦寻找的是生命的真“我”。我们的身体是物质,将来总要完结,归还大地,但那不是真正的“我”。什么是真“我”?释迦学佛成功,即是“真悟”,也即“真吾”的意思。他到菩提树下打坐,按照佛经的记载,座下铺了吉祥草,在他入坐时,发了一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5c6288571fe910ef12df8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