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候看到《红楼梦》,常常都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姿态。反复品读之后,我才将明白,世间情愫也不过如此,爱恨两种。 《红楼梦》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和追捧,不单单只是情节和描写引人入胜,更在于它环环相扣,不张扬的悬念,它完美的呼应,它的铺垫及种种圆滑的衔接。我也读过许多解读,更是惊叹我未曾品悟出的奥秘,同时也保有我的不同的欣赏。下面我主要就红楼的含蓄艺术风格以及红楼中的故事进行赏析。 一. 红楼的含蓄艺术风格 (一) 红楼含蓄风格的表现 一是从内容上说的,含意深隐,“意在言外”。 《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书?鲁迅说过;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围秘事…….《红楼梦》写了不少有关婚姻爱情的故事,特别是在宝、黛、钗三人的婚姻爱情纠葛上写得特别细腻、生动。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其实《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它描写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写了一个有典型意义的贵族之家由兴盛到衰亡的必然过程,其中着力写了三种矛盾: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统治者之间的内部矛盾,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之间的矛盾。 如《红楼梦》对君权的批判。十八回“元妃省亲”一节,集中表现了这种思想。表面看来,是歌功颂德,铭戴皇帝之隆恩,是“颂圣”之笔、可是到“省亲”具体情节时,却是另番景象。‘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此们;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原来那被一般人视为至上神圣、无比尊荣的皇宫,在一个把子的感受里,却是一个“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是何等大的讽刺。元妃没有具体说到她在宫中的日常生活情形(这是不能说的),但是读者可以从她的诉苦声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她那“终无意越”的宫中生活。“省亲”活动中的这种悲楚场面,是一直贯穿始终的,到结束之时:“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正主刻,请驾回銮。’”这太’监一声察报;犹如狱卒宣布探监时间已到一样。贾妃尽管有骨肉 分离之痛,也不敢耽延片刻。这样,皇帝的御容尽管没有露面,但他的专制可怕已赫然在目了。正如黄宗羲所说“离散天卞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这在《红楼梦》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尤其是“省亲”过 程中,.、表面气氛、环境布置写得极其热烈和华丽,而内里却包藏了无比的辛酸、而从头至尾的悲伤痛苦的情调又与贾政所说的“今上层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典”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描写这种.“今上”的“旷思”真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二是从细节上说的,暗示情节,充满蕴意。 细节本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一般都意图明确,紧扣写作目的。而“暗示性细节”的意图却深藏于表象之下,需要经读者用心体味,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 三是从手法上说的,采用含蓄手法,不用语句直言,而寄托于形象,“弦外音味外味”。 在《红楼梦》中,这种手法十分广泛地运用于诗、词、曲、赋、诔文、骈文等诸文体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 第七十八回中贾宝玉应贾政之命,吊林四娘而作的《妮蛔词》,借歌颂林四娘的英勇“来讥斥满朝的君臣。“天子惊谎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他歌颂林四娘,突出表现了林四娘的勇武英豪,反衬天子、朝臣的腐败无能,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酌封建王朝。 《芙蓉女儿诔》是宝玉为掉念晴雯而作的长篇祭文。实际上它是表达宝玉真情实意的“洒泪泣血”之作。这篇诔文歌颂了大观园中这位具有反抗精神和高洁品格的女奴,对她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对残害她的鬼蜮波奴,’也给予了愤怒的谴责和无情的诅咒,对黑暗的现实和昏暗的政治发出了悲愤的控诉,进行了有力抨击。表现了作者蔑视封建尊卑观念的民主主义思想和脱离封建道德规范的渴求;“体现了较强的政治倾向性,尤其是借用贾谊遭谗及绍死羽野的典故;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时事的不平,宣泄胸中不满,委婉表达了对君权的批判。 三、《红楼梦》含蓄风格带来的艺术效果 由于《红楼梦》具有含蓄的艺术风格,因此“脂评”一再强调:“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 诱导读者去体味出来的意蕴要比作得新的东西,它就像一 个浩瀚的海洋;可以取之不尽,因而屡读不厌。“就‘言在此而意在彼’:来说,、即使读者未能理解出‘在彼’之‘意’,也未尝不可以仅就‘在此’之‘言”去读它的故事,尽管这里有深浅,表里的不同,但人们都可以在这里获得自己的理解趣味。”这也许就是:《红楼梦》;的读者这么多,不管读不读得懂,大家都叫好,大家都爱读的原因吧。 二。红楼内容赏析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琳琅无瑕.若说没奇缘,这一辈子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怎么样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挂牵.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若干眼泪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看客自是留下行行辛酸泪,其实都是自身心中不完美的投射,恰恰反映着人之于社会的渺小及萎靡。我和平常人一样,总会对个别的人物在不同场景下有不同欢喜和痛恶。 《红楼梦》既是木石的悲剧又是金玉的孽缘。开始便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一番抄录。前世的顽石和仙草的无果,现时落到贾家者直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意思要丰富、有效得多。“细按”、“熟思”的读者,每读一次都可在心领神会之际获这样的大家,没想到还是隔了一层现实的障碍。林黛玉来到贾府时,宝玉初见黛玉有种之前就认识的亲近感而由衷欢喜。这是一个好的开端,这是前世姻缘的再续和还原。他们的争执和抱歉,他们的相惜和相悦,对话间流露的才华。我认为贾宝玉并不是对薛宝钗无情,而是,相对于宝玉的性情和在才华上契合,黛玉更为妥帖。她不要求不拘束宝玉的德行。她也是不为世俗礼教而动的小才情,只会自己在阁内呻吟唤呼。这便是天上人间的区别。宝钗的完满对于黛玉的缺失在当时的社会显得实在是太过优越,是迎合大众的一类。中国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恰恰被提上了悲剧的层面。然而正如所有戏剧的桥段一般,这两人仍是妄图走到一起。我想即使绵延开漫长的时间,大师们在创作上都有悲剧的气质和将笔锋顺向悲剧的默契。汤公的不在梅边在柳边,王实甫的总是离人泪。但曹翁确实有意赚取看客眼泪,分离发生在最后,结果只留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里各种爱情的不完美,背叛与离弃,充满猜度和算计的大观园,却容不下小小的爱恋和真心的投靠。 我明白我的剖析太过粗糙,但它真实地反映了我所成长的眼光和思考。我一步步走进红楼,去窥一窥它离奇文字的洞天。作为一个小小的我,我难在悲剧边沿走自己欢喜的步调,我仍是为所动的一类,红楼的一场梦最后还是覆盖在了一场白雪之中,贾家的大厦,儿女的情爱痴狂,全归尘土。这结局真是将悲剧发挥到了极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5d55d290722192e4536f6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