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姓人 广东省五华县现有邹姓子孙3万余人,开基祖为南宋状元邹应龙嫡孙邹德宏。据族谱记载:应龙公生十三子,第八子殿八郎生于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卒于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享寿54岁。殿八郎由福建泰宁迁居汀州四堡,生有6子:德宠、德宏、德广、德俊、德传、德彰。邹德宏排行第二,生于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曾任江西提刑司官员,因逢宋末乱世,辞官归里。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宏公46岁,与兄弟德宠、德俊、德彰南迁广东大埔县蕉坑(又名邹坑)。第二年德宏又拜别长兄德宠,率弟德俊、德彰继续南迁,择居长乐象岭(今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德俊、德彰二弟则分居紫金、龙川。兄弟4人分居四处,在僻远的南疆与当地土著和睦相处,躬耕垄亩,躲过了宋、元更迭的纷扰乱世,站稳了脚跟,并逐渐生息繁衍成为当地一大世族。德宠、德宏、德俊、德彰兄弟也分别成为大埔、五华、紫金、龙川等地的开基始祖。 七百余年来,我德宏公后裔已遍布五华华阳、龙村、横陂、小都、华城5镇20多个管区,人口总计3万余人。除此之外,还有移居河源市东源县1万余人,惠东县1.5万余人,和平县数千人,紫金县千余人,梅县数千人,大埔县数百人。移居外省的有广西北流县1.5万余人,贺县7千余人,博白县数千人;江西高安等县万余人;四川省万余人;移居台湾5千余人;香港数百人;还有散居东南亚各国的数目一时难以统计,光六十年代印尼排华时,被迫回迁国内的就不在少数。上列我五华德宏公裔孙总数应在20万以上,如果再上朔至远祖应龙公支下,其人口总数恐怕已逾百万之众了。 应龙公原籍福建泰宁,25岁大魁天下,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至66岁致仕离朝,历官40余载,辅佐宁、理两代君王,一生循规蹈矩,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忠君不二,爱民如子。后裔子孙秉承应龙公“好善优于天下”之家风,数百年来,涌现出不少为世人所钦佩的人物。宋朝末年,元军南侵,临安告急,文天祥向江西筹组义军。邹应龙第四子邹沨率郡中豪杰应募勤王,受职江西招谕副使兼吉阳指挥,徙家吉水,追随文天祥转战闽、赣、粤东,后兵败潮阳,文天祥、邹沨、刘子俊三人率小股义军冲出重围,逃到五坡岭(今广东紫金县南岭村)时值寒冬腊月,军士正要埋锅造饭,元军突然冲上,邹沨毅然拨剑自刎、以身殉国。文、刘二人措手不及,被元军俘虏。刘子俊为营救文天祥,便假冒天祥之名,因被识破,扔入铁锅烹死。紫金县民敬慕三人忠义,在五坡岭(又名南岭)就义原址建“三忠祠”,尊文天祥、邹沨、刘子俊等为宋室三忠公。应龙之孙德宠、德宏,原为宋室官吏,后因王朝倾覆,辞官隐粤,不受元职。应龙七世孙邹羡中乐施好善,时江西安远县苏文山倡乱,骚扰粤东地方,邹羡中抚孤恤贫,帮助受害村民娶妻成家。明英宗天顺六年,流寇罗宁攻城掠邑,九世孙邹俊(又名钤轩)于官军往剿时纳粟百斛,助饷给赈,受朝廷恩赐五品官带。十二世孙邹潜斋(又名天叙)投身商界,刻苦经营数十载,成为粤东首富。嘉靖初年,潮、嘉二州饥荒,邹潜斋捐粟一千担。饥民得救,疏文表奏明世宗,召以官,不就,及恩封潜斋公为“恩嘉义寿相”,官带比一等命官,立祠塑像供后人瞻仰。至于科甲功名方面,德宏公后裔文人辈出,远祖难以稽考,仅应龙十世孙本英公以下,就有举人1人,贡生4人,痒生82人。辛亥革命以后,废除科举,五华邹氏从军从政并担任要职的也不少。如邹应龙23世孙邹家骥,前清贡生,曾任两广盐运局局长,潮梅游击第三支部秘书,1929年逝世,享年54岁,后裔现居美国、香港等地。邹应龙26世孙邹洪(台湾籍),抗战时任第三十五集团军副司令、粤桂边区总指挥官,陆军上将。1945年5月逝世,其儿孙现在大陆、台湾任职的甚多。邹应龙第24世孙邹杏门,前清秀才,后加入同盟会,参加广州起义,跟随在孙中山先生身边,从事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活动,北伐战争期间在姚雨平部任书记,1950年逝世,时年77岁。其子邹耿和,陆军中将,抗日时先后担任中央直属旅旅长、副军长、广州港口司令等军职,后侨居加拿大,1994年逝世,时年92岁。次子邹声和,广东湛江水产学院教授,全国先进教师,曾光荣地受到毛、刘、周、朱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孙邹衍强,现任台湾国防厅医官主任。孙邹衍渥,现任美国建设计划总工程师。孙邹衍宁,现任加拿大渥太华首都国际航空飞机机械电子主管。孙女邹淑莲,现任美国休斯顿大学教授。总之,我五华邹氏后裔在海内外的知名人士为数不少,笔者限于见闻,仅列举以上几位,难免挂一漏万。但作为应龙公的后裔,见到有这么多的宗亲光耀邹氏门楣,心中亦充满骄傲和自豪。 邹姓远祖应龙公生前曾奉旨以太尉衔领兵征剿粤东地方妖寇,为当地土民除去大患。应龙公殁后,宋朝廷史嵩之、贾似道辈相继柄政,国事日非,蒙古南侵。理宗宝 祐二年,马光祖制置京湖,开幕峡州(属湖南京州府),向士壁开幕绍庆(今四川彭水县),蒙古国元宪宗自将兵十万,分三路侵蜀。光祖、士壁迎战于房州,时值腊月,忽见冻云四合,云端表现公之旗帜,将士奋勇,呼声震天,元兵大败却走。翌年正月,元复围合州(东川道合川县),知州王坚坚守御敌,又见公旗显现空中,元兵又败。制置奏闻请功,朝廷以国方多难,未之叙也。后贾似道宣抚,于宋景定元年三月表奏诸路大捷,朝廷纪勋颁赏。光祖等复奏应龙公护国显灵之事,宋理宗遂于是年八月追封应龙公为“昭仁显烈威济护国广佑圣王”,应龙公妻陈、李二夫人分授“崇懿圣妃”、“孚惠圣妃”。 应龙公护国佑民,勋业彪炳,粤东士民感恩戴德,纷纷于应龙公殁后立庙奉祀。仅我五华一县,就有棉洋、大都、梅林、下洋(今华阳)、龙村等建有6座圣王邹公庙宇。 梅林邹公庙位于梅林镇宣优管区桂花塘村,是一座上三下三式的古代建筑。门楣上写“应龙邹公庙”,庙内寝堂正位供奉应龙公与其李氏塑像。祠庙年年定期祭祀,每年自农历十月二十日开始,一连三天张灯结彩、宰猪杀牛,“办古士”,演大戏,盛况空前。数百年来,年年如此,香火不断。值得注意的是,参加庆典活动的万余村民并非都是邹姓子嗣,而大部分是居住在周围的彭姓村民,他们之所以纪念我祖应龙公,原因在于当年邹应龙剿灭粤东妖寇时,搭救了彭姓祖公性命的缘故。象这种邹公灵异,护佑苍生的传说故事,不只在梅林,其他地方也广有流传。由此看来,邹应龙不仅仅是作为邹姓的远祖而受到子孙后裔的膜拜,而且已经被广大黎民苍生视为他们的保护神了。梅林邹公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捣毁,改革开放以后,彭姓村民又按原貌复建起来。 下洋邹公庙在鉴兴镇老圩街头。据老辈人说,该庙始建于明代。建庙时,周围并没有邹姓人家,也是由他姓出资建造起来的。初为上下两栋,规模不大,后被流寇罗宁毁坏,经重建、修复,才不断扩大。至清康熙五十五年,鉴兴镇四周邹姓子嗣已占绝对多数,遂集资扩建为上五下五三栋两横,建筑面积千余平方米,占地近两千平方米的大型祠庙。祠庙大门两侧有花石雕刻对联一幅,联为“人侯封鲁国,相业龙图。”大门顶上建有“太子楼”,用花岗石镌刻“皇恩三受”四个大字。祠庙正厅安放应龙公及其妻李夫人塑像,前面另放一个应龙公出行像,两侧各有一个大将军像,一个姓吴,另一个姓徐。厅前后饰以石质或木质的人物和珍禽异兽浮雕,整个祠庙建筑高大宽敞、庄严典雅,肃穆森然,人称“鉴镇灵祠邹祖堂”,被列为华阳八景之一,即使在整个粤东地区也算得上是一座工艺精湛、很有名气的古代建筑。祠庙落成以后,邹姓子嗣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应龙公诞辰、农历正月十五陈夫人、李夫人诞辰日(李夫人诞辰为正月十六,提前一天举行)到庙前集中,慎终追远、纪念祖先。其它外姓人也于庆典日入庙膜拜,供奉神祀,祈求应龙公的庇佑,纪念活动十分热烈隆重。祠庙落成以后,凡过往的文武官员、士绅、商贾都必须在庙门前落轿下马。遇军队开拨,借宿祠内,其长官也得事前备好香烛,入庙跪拜祈祷。下洋应龙庙于1975年改造河道时被拆,拆毁后的庙址底部,露出一块数十米见方的大石盘。每年秋冬水浅,石盘便露出水面,人们见到这块平展展的庞然大物,莫不惊诧不已,议论纷纷。1988年,村民们为表达对应龙公的敬仰、感激之情,又在村西南重新建造了一座祠庙,但因限于财力,庙宇之规模已远不如以前了。 邹应龙作为邹姓的远祖,早已成为维系全体邹姓子孙的精神纽带。五华及其他地区对应龙公的崇拜,决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民间祭祖酬神活动,它除了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敬祖宗、孝父母、事鬼神、慎终追远、报本返始的伦理精神之外,更重要的是起到了藉此传承邹姓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鼓励邹姓子孙继往开来,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业绩,并以此证明自己无愧于状元公子孙的积极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80a90e04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