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时间:2023-02-15 07:09:2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邹忌讽齐王纳谏

1.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讽 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谏’规劝君主

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 本文作者是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 3. 【战国策】简称【国策】是作者编订战国时期诸国史料 汇集成书,定名【战国策】

国别 体史书。分为 十二 国,(包括 齐,楚,燕,韩,赵,魏,秦,宋,卫,

中山,东周,西周 十二策)共三十三篇,内容多是 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的汇编。

3. 出自本文的成语是 门庭若市 意思是门口和庭院热闹得像集市一样 与此意义相反

的成语是门可罗雀 。请在写出一个与齐威王相关的成语 一鸣惊人 4. 解释加点词语含义

1. 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2. 朝服衣冠【穿,戴】 3.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4. 孰视之【通‘熟’,仔细】 5.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6. 私我也【偏爱】

7. 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8. 窥镜而自视【照镜子】 9. 期年之后【满一年】 10.王之蔽甚矣【蒙蔽】

11.旦日【明日。旦 早上】 12.徐公何能及君也 【超过,赶得上】 13.闻寡人之耳者【传到,使.....听到】 14.王之蔽甚矣【厉害】

15.何能及君也【赶上,比得上】 16.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 17.宫妇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 18.莫不私王【没有谁】 19.时时而间进【有时,不时地;偶然进见】

20.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 5.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的徐公比,哪一个更俊美】 2.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君王的缺点】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别国】 意思是政治清明,不需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5. 本文可以划分三部分,请划分层次并用简洁的文字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 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 的道理。

第二部分 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第三部分 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6. 本文化分的三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

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

7. 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比谁美的问题。

8. 面对邹忌的提问,妻妾客的回答语气有什么差别?想想这是为什么?

1. 其妻曰 ‘’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毋庸置疑,完全出自于真心话。

妾曰 ’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拘谨。因其地位不如妻子。 客曰 ’感情色彩是巴结,逢迎,讨好。因其有求于他。 2. 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

9. 邹忌是怎样‘讽’齐王的?从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1.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从生活琐事

推及国家

大事,以小见大,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委婉而含蓄。 2. 邹忌有自知之明,深谙进谏的艺术,善于进谏,有爱国主义精神。 10. 王曰‘善’,这个‘善’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君王形象?

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对谋臣的话倾心折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贤明君主。

11. 齐王面对进谏是怎样行动的?纳谏的结果是什么?

1. 虚心接受劝谏,及时付诸行动并能坚持到底。

2.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2. 请就全文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

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进谏的三赏,威王

纳谏后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

12. 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如果想劝谏

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1. 比干劝谏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

郑而被

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

而身为戮没;邹忌劝谏齐威王而齐国大治;魏征等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 之治;

2. 若想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

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更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察纳雅言,从谏如流

13. 纳谏除弊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 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齐威王从谏如流,齐国大治。

现实意义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28f3c8da0116c175f0e4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