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日语以及其他语言中敬语的表达方法 作者:陈健美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10期 [摘要]“敬语”指的是什么?如果按照字面来理解指的是“表达敬意的语言”的话,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语言中都存在敬语。欧洲语种要表达敬意和礼貌的语汇有很多,但是在语法上都没有形成体系。在日语里面有敬语这种体系,与欧洲语不同是日语敬语的一个特征。但这也是相对欧洲语言而言的。 [关键词]敬语 日语 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48-01 一、日语中敬语的表达方法 日语中所谓的“敬语(けいご)”指的是:用语言来表达主体(书写人、说话人等)与客体(读者、听者)或者与对话中的对象人之间的上下关系、话题中的人物之间的上下关系等的时候用到的语法。 一般来说,敬语可以分为尊敬语、谦让语和礼貌语三种。在日语语言学里面经常加上郑重语和美化语这两种类型,把敬语分成五类。 1.尊敬语:话题中动作或状态的主体比说话人地位要高的情况下使用。通过动词、助动词、形容词的词形变化以及名词的变化来表示尊敬。例:だれ→どなた。用お/ご~になる お/ご~なさる お/ご~です - a-れ/られ来变化词语本身,或则在词语的前面加“お/ご”,以及在人名后面加“様”“さん”“殿”“陛下”“先生”“先輩”“閣下”“社長”“部長”等。 以前尊敬语会根据阶级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用法。即使在今天有些皇室典范和习惯也遗留着这样的用法。例如:出生。通常用“ご誕生”,古代皇族的出生表达成“降誕”。 2.谦让语:话题中的动作的客体(有时候是间接性的)比话题中的动作主体地位高的情况。词形变化有以下的方法。用- お/ご~する お/ご~頂く·申し上げる来变化词语自身。 3.郑重语:通过动词的变化来表示听者的地位比说话人的地位要高的形式。礼貌语的特征为必定带有“ます”的形式。本来是作为谦让语来分类的,但是它跟谦让语不同的是即使没有动作接受者也可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礼貌语:听者的地位比说话人的地位要高的时候使用。从语法上来看,在现代语句末经常带有に“です”“ます”“ございます”,古代句末带有“はべり”“候ふ”等。 5.美化语:美化语是为了给听话人一种彬彬有礼的印象而用的词语。通过在名词前加“お”或“ご”,或者通过变化词语(めし→ごはん/腹→おなか/便所→お手洗い)来表达。 二、朝鲜语中敬语的表达方法 在朝鲜语里面也跟日语一样有尊敬语、谦让语、礼貌语三类。 动词、形容词的尊敬语在词干加上表示尊敬的接尾词,一部分的动词、形容词是把词语本身变成尊敬词来作为尊敬语,这一点跟日语很像。 朝鲜语学里面经常按照阶级来使用礼貌语。礼貌的等级可以分为上称、中称、等称、下称、略待上称(亲切上称)、略待(半言)的6种类型,比日语还要复杂。 三、中文中敬语的表达方法 有动词、形容词的礼貌形是阿尔泰语系的特征。而中文属于汉藏语系而非阿尔泰语系,属于孤立语的中文的礼貌语并不发达,不存在礼貌形的体系。但是名词中的敬语比较发达,表达尊敬的时候常用贵、尊、令等接头词,表达谦让的时候用敝、拙等接头词。例如:贵姓、贵庚、贵体、贵名、贵府、尊夫人、令尊、令堂、令郎、敝国、敝眷、敝公司、拙作、拙見、拙夫/贱内、寒舍等。 另外还有“您贵姓”的“您”,“欢迎光临”的“光临”等。另外为了表达委婉请求的语气的时候,常用“能不能”“可不可以”等的疑问句,相当于日语的“…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か/してもいいですか”。 四、其他语言中敬语的表达方法 如果把敬语的广义定义为“反映人物之间的上下关系和亲疏关系的语言表达方式”的话,英语中下面的例子应该可以作为例子:比较委婉的命令词please。 英语中,虽然没有通过语尾变化来表示敬称,也没有朋友用言的差异,但是通过委婉的说法或者避免直接表达来表示礼貌。 其他的西欧语言中,像法语的vous(vouvoyer)、意大利语的lei(dare del lei)、德语的Sie等是通过用第二人称复数主格代名词来表达敬意的。 但是,如果像日语那样把敬语定义为“反映人物之间的上下关系的语法系统”をも的话,欧洲近代语种中是不含敬语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通常认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语具有世界上最复杂的礼遇表达(敬语)体系。在面对年龄等比自己位置高的人的时候的表达方式,面对跟自己相同水平或者比自己位置低的人的时候的表达方式等等,被分类得非常细致。受等级制度影响的南亚地区听说也是敬语非常发达。 【参考文献】 [1]菊地康人.敬语[M].日本讲谈社讲谈社学術文庫,1997年(2). [2]徐航.浅论日语中的敬语[J].文学教育,2010年(10). [3]宇賀治正朋.英语史[J].開拓社,2000年(5). [4]李琼.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a0ae9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