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漫读《静夜思》《古朗月行》 作者:郭学萍 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4年第10期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在月明时最浓 清代有一位词选家,曾推崇北宋秦观和晏几道二家的词,说他们的长处是“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用这句话来评价李白的《静夜思》,再适合不过了。 这首短短的二十字诗,字面上并无什么惊人之处,构思也算不上特别新奇。它明白如话,却又韵致无穷,素有“千古思乡第一诗”的美誉。 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月明如霜,天地为静。李白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既然睡不着,那就起来吧!他走出房间,走出院子,来到屋外空旷的地方。不远处有一个水井,井栏前是一层白花花的秋霜。走近才知道,原来是月光洒在地上。 水井是最能勾起人思乡之情的,所以出远门客居他乡,被称为“背井离乡”。 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对像他这样的孤身远客来说,明月最容易触动他的情思。 他想起早年居住在故乡时,看过的一轮明月,看过明亮的月光,并且曾经忽然产生过地上结了霜的怀疑。如今,年纪大了,人已不在故乡,可是明月依旧,怎能不让人愁肠百结?那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明月,故乡的亲人……恍若历历在目。 诗人想到自己前途迷茫,归程难期,抱负不能施展,有家不得安居,不禁悲从中来,内心盈湿一片。于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举”一“低”之间,又是怎样的百转千回? 纵观全诗,平多仄少,读起来低沉、舒缓、悠长,与作者的低徊犹疑的思乡节奏正好吻合,可谓巧夺天工。韵脚“光”“霜”“乡”,开口呼来,一往情深,余味无穷。除此而外,“床”“上”“望”三个与韵脚同韵的字遥相呼应,使全诗读来更加神韵饱满,稳妥和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李白一生爱月,一生写月,最终扑入水中,抱月而去。月是他的朋友,月是他的知音,月是他的亲人……亦或许,月就是他自己! 请轻声念一念“床前明月光……”吧!你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情景?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月光无言 喜欢沙拉·布莱曼。第一次邂逅她的歌声,惊为天籁。 她的一曲《斯卡布罗集市》,几许深情,几许思念,几许惆怅与眷念。“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开口的瞬间,她那清澈透亮的歌声,如月下山泉,潺潺而至。 尽管她的音乐地位和声望都极高,可是一提到月的神秘,她依然和孩子一样,充满了原始的好奇和天真的幻想,故有“月光女神”之美誉。 “诗”“歌”本一家。在中国古代诗坛,最对月情有独钟的,非李白莫属。据统计,在李太白全集中,有月的古诗三百多首。在我的想象中,他们都是“月亮的孩子”。因为无论是沙拉·布莱曼的歌,还是李白的诗,都是“此曲只应天上有”。 “行”,是汉代乐府诗歌延续下来的一种音调,也就是歌曲的调子,可以依靠这个调子放进很多字,编新歌词,然后就成为可以重复唱的一首歌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朗月行》是一首乐府诗。如果让“月光女神”沙拉·布莱曼配乐歌唱,会不会湿润我的心? 诗的前四句,写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瑶台镜”,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呼”“疑”两个动词,传达出一个孩子的天真浪漫之态。 诗的后四句,运用“月桂树的传说”,写出了月亮初升到逐渐明朗的过程,以及宛若仙境般的美好景致。当月亮初升时,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接着看见树影婆娑的桂树,然后看见白兔在忙着捣药,它是要给谁吃呢? 一句“问言与谁餐”,写出了孩子的稚气与想象。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会得到答案,但是无拘无束的幻想却是孩子幼小心灵飞翔的翅膀。 这首诗写到这里,其实并没有结束。后八句,由喜转悲忧。诗人叹息好景不长,月亮由圆而蚀,不再可赏。这样的诗句可能有所讽喻,另有所指,但诗人并不明说。可是,如果你去读一读晚年的唐玄宗、杨玉环、安禄山……再读一读李白此时的境遇,也许一切就明白了。 于无言之处,给予你可以的想象和沉思的空间。 诗歌的含蓄之美,莫不如此。 (郭学萍,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72ba1d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