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设计论文:特殊时期书籍装帧设计现象分析[专业论文 实用论文]

时间:2023-04-30 09:27: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书籍装帧设计论文:

特殊时期书籍装帧设计现象分析

“文革〞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由于题材、品类、材料和印刷设计的单一,导致书籍“知性〞象征的缺失。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品相比,其功能性发生了退化,包括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 ——题记

“文革〞时期一开始就把书籍出版物定格在“突出政治〞的明确位置上,书籍的内容和形式也被严格定位,定位在严肃的阶级属性问题之上,除了毛泽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著作,还有一些政治的小册子外,文学艺术书籍寥寥无几,几乎只有革命样板戏图书。“文革〞时期由于书籍出版的限制,品类较为单一,物质材料的贫乏和印刷工艺技术的落后,使得书籍装帧整体设计的艺术设想不能得以充分表现和全面展开,书籍装帧设计还没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平面设计艺术因为其视觉表现语言的非多样化,表达不出书的不同风格和气质。就现象总体而言,装帧设计仅仅限于对封面的设计上,丧失了书籍作为一种立体设计对象应该具备的多种设计要素。

“红宝书〞是“文革〞时期书籍装帧里的奇特现象,指代毛泽东著作,包括?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语录?,如同现代的工具书,几乎人手一本。“红宝书〞装帧设计的物态形式似乎注重物理,即书的外在结构和内在形式的理性构造,书的外在结构运用了“文革〞时期特有的红色“形象色〞和特殊材料,可以从书心和书衣的整体层面来理解这个“红〞字,而内容传达的表现力就不言而喻。客观来讲,用千篇一律的红色塑料皮来作为“红宝书〞的书籍封面设计的材质,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形下看是比拟高档的了,还具有护封的作用。这种书籍装帧形式也意外地形成了一种“个性〞,这种“个性〞不仅仅是相同内容用各种不同大小开本的形式表现而引起的“壮观〞景象,重要的是用塑料皮来代替传统纸张,产生了和以往不同的视觉感受,同时还作用于人的触觉。封面用粗宋体字体表现书名,有严肃、庄重的意味,可见当时对伟人著作的重视程度。从这点看,封面的设计应该就是现代装帧设计里精装书的表现形式,缺少了现代精装书的其他设计要素,比方勒口、环衬、封底等设计,书籍的实用功能没有更好地表达出来。

革命样板戏图书在“文革〞时期是最流行的图书。既然在视觉领域里要求运用“形象色〞、塑造“样板印象〞,那么革命样板戏就要深入人心,书籍以图像和文字为载体,成为宣传样板戏最有优势的媒介之一。革命样板戏图书的装帧设计的设计元素无一例外简单地限定在“红光亮〞和“高大全〞的英雄剧照里。?革命现代京剧?系列丛书的装帧设计就是宣传样板戏的,在一片红的海洋里,其书籍封面没有一味地出现大面积红色。抛开主题客观来看,设计采用了不同的底色和不同革命京剧情节的演剧照片,区分了每本书,又不脱离整套书的设计模式,并且还讲究了封面纸张的运用,起到了良好的书籍保护作用。尽管书籍内容题材充满革命的气息,但书籍设计却理性地把握了几个因素:可识性,让读者易于发现和区分的主体传达;可视,视觉要素一目了然;可读性,便于读者阅读和检索,包括信息的单纯化以及信息的感知和传达。

“文革〞时期除了革命样板戏题材的文艺书籍外,其他文艺书籍发行极少,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屈指可数。作品?上海的早晨?的装帧设计可谓是“文革〞时期极少有的优秀作品,用透视的方法用钢笔勾勒出上海都市繁华的街景,加上背景淡墨印染,整个画面灰淡雅致的调子透露着浪漫主义气息,较好地突出了情感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吴作人设计的?林海雪原?水粉的表现手法绘画出浅黄色调的森林雪景,用自然景色和植被作为设计元素,并且注重了视觉中心偏上的视觉习惯,构图灵动,能够引起读者对美丽景色的向往和遐想,也表达了作者的


浪漫主义情怀。这两本书籍的封面设计是有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痕迹的作品。另外,科技类的优秀书籍装帧,如王卓倩设计的?微波通信?,整个色调以蓝紫色作背景,简洁的图形是现代平面构成设计里点、线、面的表达,闪烁着现代科技意识。

书本是文化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书籍装帧就是要表达知识传播媒体的文化本色。总体来说“文革〞时期书籍表达在非商品性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大大影响了书籍装帧的“知性〞象征。因此,由于书籍知性象征的缺失,作为书籍装帧设计的功能之一——广告性自然表达不出来,也无从继续建国初期书籍装帧设计追求的“书卷气〞,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表达不充分。

从实用功能来看,由于书籍品种的下降,识别功能退化,革命题材书籍只能产生唯一的识别功能;革命思想的普及硬性要求人人一本革命读物,书籍装帧本身具有的促进购置功能,此时期呈现畸形状态。尽管有些设计在书籍的保护功能上也有所考虑,但整体有些粗糙的设计对书籍的实用功能大打折扣。首先,从审美功能来看,此时期的设计没有起到“净化〞的作,不能完全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修养;其次是书籍装帧的“教化〞作用,此时期的设计不是将道德化的感情和情感的道德化融合在审美之中,而只是限定在对“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思想的“教化〞中,“愉悦〞的作用也只是满足于那种激情和真诚之上。

由此可以看出,“文革〞时期书籍装帧设计的表现所昭示的社会功能没有能很好地起到传播美育、教育、娱乐等作用,反方向导致人民群众只有见到红色的装帧形式才能刺激起他们的审美快感,没有良好地反映出时代进程中的文化内涵、文化倾向及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明贤,严善錞.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丘陵.书籍装帧艺术.重庆出版社,1990.

[3]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7858135de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