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如果老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从生活出发,从周围事物的具体形象中感知,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发展。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在参加了很多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暨教学观摩活动中,以及在学校展开的教育教研活动后,我学到了很多: 数学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持续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比如:在张磊老师的《吨的理解》一课中,张老师用课件展示相关吨的传说等等。记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现行的新课标也指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知识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数学知识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前人总结的方法,规律,要在数学教学中传承,所以数学教学寓于生活。 1、借助生活经验,感悟数学。 抽象的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小学生即使年纪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必须让学生从生活的具体事例、现象中理解数学知识,使学生感悟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这样就能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平均数”时,利用让男女生比赛套圈的游戏形式,先比较一位男生代表和一位女生代表的比赛情况,再比较一组男生和一组女生的比赛情况,层层深入,知识呈阶梯式的表现出来,这种套圈游戏贴近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又如:在《理解分数》一课中,由课件展示小朋友秋游的图片,给小朋友准备了食品(两个苹果,四瓶水,一块蛋糕),想一想分给两位小朋友,怎样分才公平?学生听到需要帮忙的需求,立即来了兴致,很快也就会投入到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既然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提出相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他们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想办法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成果,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一种满足,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比如,教学《秒的理解》一课时,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倒计时,并且让学生模仿“嫦娥二号”火箭发射时控制室发出的“5、4、3、2、1,发射”的指令,还用倒计时来迎接这节课的的到来,让学生产生学习秒的知识的需求。又如,在《理解千克》一课时分别出示同样大的一袋爆米花和一袋果冻,要求学生比较它们的轻重,学生能用掂一掂的方式很快比较得出果冻重,爆米花轻,然后老师再拿出一大袋爆米花和果冻比,学生用掂一掂的方式比较不出来,那就产生了用秤称的需要,即便产生对质量单位理解的需求。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挖掘生活资源,巩固数学。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实行练习或实践,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协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 比如:在《吨的理解》一课时,安排了这样几个活动:让学生拎25千克的大米来体验25千克有多重,让6位学生抬100千克的大米来体验100千克有多重,算一算一吨的重量相当于全班多少位同学的体重,请出算出的33位学生同时原地跳一下来听一吨物品落下的声音,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多感官感知一吨有多重。又如:在教学《理解周长》一课时,让学生上台用绳子围得方式找到树叶的周长,找一找池塘口的周长,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让学生充分理解什么是周长。这样不但巩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还能使学生在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得到逐步培养。 三、数学应用 回归生活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教学中,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去,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大营街杯湖小学张磊老师执教的《吨的认识》一课时,要求学生填单位:一辆载重4( )的卡车,接着提问:3000千克的水果,这辆载重4吨的卡车能一次运走吗?为什么?然后课件出示:装满3吨水果的卡车为什么在限重3吨的桥前停住了?能过桥吗?为什么?又如:杨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时,说到池塘的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朋友身高145厘米,下水一定没危险,对吗?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平均数有了充分的认识,并能加以应用。再如:龙老师的《认识千克》一课中,通过课件播放“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汽车、火车对乘客行李重量的规定,以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知识来源生活,运用于生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目标,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体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与生活融于一体的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7a4ebc349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