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鲁迅

时间:2022-09-11 23:48:2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看鲁迅

外国语学院 王卉 1400018803

2013年的扫鲁,一篇又一篇“缺乏时代意义”“过于晦涩难以理解”的先生的文章被逐出小学课本。人们认为先生的文章只是写给成年人看的,并且随着那个黑暗恐怖的时代的渐渐远去,先生锋利的批判已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然而真的是这样么。先生的文章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缩影,既笔伐了在中国延续千年的封建礼教的不完善,也批判了在辛亥革命后换汤不换药的军阀统治,除却那些尖利的,人感觉芒刺在背的,先生也同样描绘了他小时的生活轶事,字句之间是满溢的妙趣横生。生用他的文字,将生活在未来的我们拉进他的世界。

对先生所处时代的认知,是“少年听雨阁楼上,中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年龄读先生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在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时也一样,小孩子能看见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年轻人能看到社会竞争的激烈,年纪再大些可以体会到人生在世身不由己。所以说,先生的文章并非只写给有一定阅历的大人的,他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细细品味。

我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读鲁迅,直到现在,我可以清醒的认识到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的变化。我自认是越来越了解先生和他笔下的那个社会的。《朝花夕拾》是我最初接触先生的地方,那里承载着鲁迅的童年,是他还在做少爷时无忧无虑的生活,那里有种满花草,或许还有美女蛇出没的百草园,有长妈妈跑遍街巷买来的一本带插图版的山海经,有在远处观望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的社戏„„那时读着,就好像跟先生一同走进了清末,听先生生动的讲述,言语间甚至自己也能感受到那份单纯与美好。

后来长大了些,是《呐喊》和《狂人日记》带我走进了那个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先生身陷囹圄,自顾无计,出门时甚至抱有必死的决心反锁了房门,但他仍没忘了孩子。先生浑身铠甲,软肋却是中国的未来。先生踽踽独行在天色昏沉的道路上,独自坐在气氛压抑诡谲的书桌前,他的内心在呐喊,他的笔尖在书写他的愤怒,先生是以笔救世的,他的文章撕开了都是血,自己的血,无数被封建制度残害的孔乙己的血,无数夏瑜刘和珍的血,无数旁观的不付诸行动的怯懦的中国人的血。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都是战斗着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先生以手指天,顶着寒风来捍卫中国魂,民族魂,直到我接触了《彷徨》和《野草》。不是说先生不战斗了,而是振臂疾呼变成了暗潮汹涌的沉重。先生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难以言说的痛苦与悲伤,像大雨之前的黑云压城,奠定了作品总的基调。这时读先生的作品,就能感受到他笔下令人失望甚至绝望的社会,像秋夜中自以为大有深意的星星的眼,像剥落的高墙,松的灰土,像通往坟墓的前方,“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然而在这压抑气氛中得以让我们喘息的是,仍有人在这逆境中追寻真理,像是为追求光明撞死在灯罩上的飞虫,像是将生命的最终目标变成前行的过客,像是朔方的雪,如粉,如沙,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这些是鲁迅本人的写照,也是他笔下真的勇士的写照。

这就是我,一个大学生眼中的鲁迅先生:格物自知,如松不惧风,如石不惧浪,不趋炎附势,是战士也是君子。如竹如江,心怀报国之念,不违本心,保持本性,坚韧不拔,化笔为刀,眼极冷,心肠极热。这一形象从我小时到现在一直在变化,我相信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更加深刻,更加全面。

先生是熟知中华民族的劣根性的,他弃医从文也是想用自己的文字来重振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然而“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先生是真正称得上“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他明亮的双眼看清了一切伪善,独自承担了军阀施加的压力,却笔耕不辍,试图打破沉默,试图拨云见日。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拥有先生,实在是国人之幸。一个中国人,是万万不能将先生弃之敝屣的。佛祖在菩提下拈花一笑,“生死炽热,苦痛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为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青山依旧在,成败转头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7e23ec5be1e650e53ea9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