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 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 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 参差烟树五湖东。 杜牧诗鉴赏 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宣城城东有宛溪流过,城东北有秀丽的敬亭山,风景优美。南朝诗人谢朓曾在此地当过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诗里称为“诗人小谢城〞。城中开元寺〔本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名胜之一。杜牧在宣城期间经常来开元寺游赏赋诗。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俯视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进出,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语出《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由生到死的生命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及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色: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色:一阴一晴;一明一暗;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聚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种景致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短暂的。 这使诗人沉吟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涌现着对范蠡的思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击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为了防止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倾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留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不高,却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相互作用,在这首诗里表达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7e2efbe66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