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与小学一、二年级识字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小学生识字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砺练而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掌握字义和正确书写字体的认知与技能活动。它是小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学习书面语言的首要环节,是阅读与表达的基础,是接受启蒙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 我国小学生单纯花在识字上的时间比使用拼音文字国家的小学生多5倍。现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量非常有限。小学低年级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并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了大量的口头词汇和丰富的一般世界知识,为开展识字、阅读准备了良好的条件。但另一方面,识字困难、识字量少、识字周期长,又使他们的阅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受到很大限制。利用拼音识字,并扩展小学生识别词汇,不仅有利于小学生识字,而且有可能使其超出老师教学的范围,独立地处理一些他们未曾学过、未曾见过的生字词,克服阅读中的障碍,进行更广泛的阅读。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存在方式。 从儿童心理角度来看:言语意识先于字形意识。言语是双向的活动过程,包括对语言的接受(感知理解)和发出。但是在儿童言语活动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种过程并不完全是同步的,感知和理解语言先于语言表达的发生和发展。换句话说,儿童语言和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言发生发展于后。研究证明,很小的婴儿就能区别语音的差异。儿童学习语言是从理解词开始。大约在6个月以后,婴儿就能“听懂”一些词,1──1岁半儿童能理解的词数量猛增。但是,儿童一般1岁左右才能说出少数几个,而在1岁半以后,才“开口说话”。儿童在什么时候开始产生书面语言,或者说,最早在什么时候能通过字形认字?国内外都有许多事实和研究材料说明,它一般后于对语音的理解,最早也是在2──3岁时,能识字和理解词义及简单句子意义。认字,主要是对字形的再认。而字形的再现是高一级的任务──即写字与默写。小学生学习汉字分三阶段:泛化阶段;识字阶段;再现阶段。低年级一般以前两个阶段为主,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初级的再现。这就给汉语拼音教学提供了心理依据。 从汉字学习的特点来看。 汉字属表意文字。它的特点是字形表意而不完全表音。因此,往往看见汉字读不出音来,而读不出音也就难于明白字义,势必影响汉字的学习与掌握。由于汉字字音学习困难,所以从古至今人们想出许多办法来帮助和促进更是规范汉字字音学习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直音”法和“反切”法。“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来标注被注字音的方法。例如“溪,音西”,“尚,音上”。它的局限性明显有四点:一是用此法者必须先认识相当数量汉字(而这些字又是如何学习呢?);二是同音字有限,有时要用较难的字注较易的字(违背了由易到繁的认字规律);三是有些字没有同音字,因而无法运用此法(这又使之不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真正方法);四是有时两字连环互注,等于不注(因为二字皆为生字)。“反切”法比起“直音”有了飞跃性进展。它是用两个汉字来拼合成被注字音的方法。例如:“溪,小一切”,“尚,身当切”。但是它也有较明显的局限性:一是运用此法,也必须认识相当数量的汉字;二是有时用较难的字去注较易的字;三是对后人来讲,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古人所注的反切,今人往往不能准确地拼合成音。比如“诸,之于切”。“于,则为於,古读为wu”。于戏,古为“於戏”即“呜呼”。终究,直音法让位于反切法,而反切法不得不让位于拼音法。拼音法与上述的本质区别就是用较少的“字母”拼读出大部分乃至全部的读音。它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代,唐代和尚守温受印度梵文的启发,发明了“不芳并明„„”三十六个“字母”。后来末代而又发展为“帮滂并明”但这能充其量为“辅音”,即声母。1918年11月,成为中国第一套得到政府承认的拼音方案,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的得以正式公布。直到今天仍为台湾省应用。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以郑重的法律程序正式批准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这是一套法定的,最佳的汉语拼音方案。分别列出普通话的21个声母,35个韵母,4个声调和一些拼音规则,简明清晰,排列有序,科学地反映了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是学习汉语不可缺少的优秀工具。 学过汉语拼音的人以亿计算。 1958年以来,全国小学普遍进行汉语拼音教学,一般是在新生入学后一年级上学期先教拼音,再教汉字。事实证明,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汉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40多年来,学过汉语拼音的学生人数已达到几亿人。50年代末到现在,山西省万荣县,福建省大田县和河南省孟津县等地,先后利用汉语拼音在农村进行成人扫盲,取得了可喜成绩。80年代初,开始在黑龙江等省、自治区开展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语文教学实验,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利用拼音帮助学生,大量阅读、写话、作文,提高语文水平,促进了智力早期开发。按教委规定,小学三年级识字量为2286字,五年级为2935字。而黑龙江实验班三年级末每个学生平均识字3001个,超过普通班五年级的识字量;阅读量每个学生平均达到300万字;语文科的各项训练的成绩也都超过了五年级的成绩。除此之外,汉语拼音在如下各个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殊教育──手语与少数民族利用拼音;新闻出版;编序与检索;编制型号代号;邮电和其它通信方面应用(旗语);信息处理(电脑输入);拼写专名;对外汉语教学;推广普通话。 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 汉语拼音是拉丁化符号系统。与过去的注音汉字相比,这些拉丁字母不仅数量少,简单易认易写,而且最重要的是这套字母连同它的拼音规则、形成了一种可以认读任何一个汉字字音的有效工具。有助于减轻学习汉字,尤其是学习字音的难度。汉字的字形表意不表音的缺陷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补正。有人认为,为了学习汉字字音而需专门学习一套与汉字完全不同的拼音方案,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主张用汉字学汉字,因为汉字总共有400多个音,先学会了这400多个字,就可以给其他字注音。先学400多字,只能一个一个地教,一个一个机械地学,这对初学汉字的人来说显然非常困难。学习几十个拉丁字母也可以达到相同的目标,两相比较,后者更容易。为了注音而先学400多个字,就要以字音为基础选择标准,因此所选的字在字形、字义方面并不一定适合初学汉字的人,尤其是小学生。学习拼音虽然要先花费不少时间,但从整个汉字学习的过程看,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掌握了汉语拼音,为了整个汉字学习扫清了语音方面的障碍,并且还能有效地帮助促进学生的课文阅读,增强其学习汉字的兴趣与积极性。比如在一段课文或句子之中,不认识的生字能够通过拼音顺利读下去,这对学生来讲就是一个不小的鼓励,有助于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学习信心。相反,一个句子读不顺畅,时断时续,既影响字句理解,又容易使学生灰心丧气,影响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讨论如下。 汉语拼音对小学生识字的作用。 经我们对北京西城区一所普通小学一、二年级的68名学生进行的研究发现:拼音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生字词是有积极作用的,主要帮助儿童学习口语中熟悉的生词。在小学生开始学习汉字之前,已通过口头言语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口语词汇。汉语拼音的中介作用是利用学生的口语经验为文字学习提供帮助,在心理词典中促进通达。但拼音的作用不是唯一的,儿童可以利用多种线索帮助他们学习生字词。又经我们对读音加工心理研究,用形声字作刺激材料,结果发现:被试对不同字数、不同字形的单个汉字进行读音时,其认知加工方式主要有直接提取、声旁推理、类似推理三种。高频字的读音以提取方式为主;中频字读音时,声旁、类似推理的作用增强;低频字读音时,提取基本不起作用。小学一、二年级拼音应以高频字为主要教学对象。 汉语拼音是汉字的注音符号,是帮助孩子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它能帮助小学生识字。小学生在学习拼读方法,熟练拼读音节后,可以利用它来识字、查字典、阅读注音读物,学习使用诸如“智能ABC”等各种拼音方法输入汉字„„这些都是在使用工具为自己未来学习、扩展学习服务。它能帮助学习普通话。使用汉语拼音来正音正字,正确地使用普通话交流、阅读、朗读。它能辅助小学生的习作。孩子在书面交流或习作练习中,遇到不会写的字或一时想不起来的字,都可以先用汉语拼音音节来替代,方便时,再查字典确认汉字。 何时引入汉语拼音。 在现行教材中,多数教材的汉语拼音学习内容,均安排在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之后,也就是在儿童刚刚步入小学生活之初。汉语拼音的学习时间大约为四周──七周。之后方可进入汉字学习阶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而应用新的方式。 认知规律。孩子最初说话是从字──词──句开始的,会说的话越来越多,自然产生认字的心理要求。入学前,孩子从不同渠道接受的汉字,为他们奠定了正规学习汉字的基础,也激发了他们识字的积极性。而当其一进入正规学习,不是汉字内容,却是拼音内容,认知心理、情感受挫,影响学习积极性。孩子课堂学习的成果,如果能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习兴趣就高,反之,则低。课堂上学习了拼音知识,社会生活中不能马上用到,会拼了,但没有实际物体或汉字与之对应,孩子就没有成功感,学习汉语拼音只是在字母、音节中转来转去,没有意思,这样学习与孩子的认知需要相去甚远,造成难度。 认知方法。目前汉语拼音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教师教、学生学,极少运用自学方式。因为教师总不放心,认为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不具备自学条件。这种认知方法,挫伤了孩子勇于尝试自学的积极性。当他们处于被动学习、被动接受时,不难也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617167101f69e3143329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