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刊》2013年12期 [1]赵娟丽. 读者创新期待视野下的网络文学翻译[J]. 语文学刊,2013,12:44+57. [2]马健. 生命之轻与生存之重:《老人与海》与《活着》比较[J]. 语文学刊,2013,12:93+122. [3]张旸.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易卜生《群鬼》中“鬼”的象征涵义分析[J]. 语文学刊,2013,12:85-86+99. [4]周付玉. 《我感觉葬礼,在我脑中举行》中的死亡探析[J]. 语文学刊,2013,12:87-88. [5]张建春. 多丽丝·莱辛理想的生态社会的建构[J]. 语文学刊,2013,12:89-90. [6]王雁. 《彼得·潘》的俄狄浦斯情结[J]. 语文学刊,2013,12:91-92. [7]李丽丽. 从矛盾到融合:试评“两面人”吉卜林[J]. 语文学刊,2013,12:94-95. [8]张倩. 男性、女性与自然——《觉醒》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 语文学刊,2013,12:100-102. [9]黄鹏飞. 争议中的埃德加·爱伦·坡[J]. 语文学刊,2013,12:103-104+110. [10]徐建平. 楚辞水意象创作原型论[J]. 语文学刊,2013,12:83-84+97. [11]姜云霞. 以《八声甘州》为例,浅析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悲秋情结[J]. 语文学刊,2013,12:96-97. [12]张洋.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红楼梦》中黛玉的典型个性[J]. 语文学刊,2013,12:105-106. [13]郭艳丽. 鲁迅小说中的“跳脱”手法探析[J]. 语文学刊,2013,12:107-108. [14]周长青. 由《桃花源记》中的两种逻辑说起[J]. 语文学刊,2013,12:112-113. [15]高洋. 从《诗经》看周人与南方部族的关系[J]. 语文学刊,2013,12:114-117. [16]白锡汉. 符号学视野下的“巧女”故事[J]. 语文学刊,2013,12:118-119+132. [17]王雪梅. 内蒙古晋语研究60年[J]. 语文学刊,2013,12:1-4. [18]王淑华. 民办高等院校大学生母语水平下降问题管窥——以青岛工学院为例[J]. 语文学刊,2013,12:5-6. [19]何国锦,施晗.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语块”识别初步探索[J]. 语文学刊,2013,12:7-8+49. [20]李琪. 《录异记》复音词研究[J]. 语文学刊,2013,12:9-11+24. [21]姚咪,王斌. 从概念整合的视角解读戴维森的隐喻[J]. 语文学刊,2013,12:12+15. [22]王抒情. 以《左传》为例探讨被动句的流变[J]. 语文学刊,2013,12:13-15. [23]刘丽红. 程度副词“很”与武汉蔡甸方言“太”的比较研究[J]. 语文学刊,2013,12:16-18. [24]李健雪,张妍. 高频机切语块的元话语功能研究[J]. 语文学刊,2013,12:19-21+78. [25]李林珈,刘海燕. 构式理论视野下“没有”型比较句探析[J]. 语文学刊,2013,12:22-24. [26]陈琳. 洪堡特语言理论的贡献——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读书笔记[J]. 语文学刊,2013,12:25-26+28. [27]桂永霞. 语言的模糊性与“白”颜色的隐喻意义[J]. 语文学刊,2013,12:27-28. [28]齐会君. 中日色彩文化比较——以“红”和“白”为中心[J]. 语文学刊,2013,12:35-36. [29]郑仲春,肖薇. 语言交际中标记性的理据与功能[J]. 语文学刊,2013,12:37-38+60. [30]鄢彬. 语用预设在影视剧名比喻生成中的运用[J]. 语文学刊,2013,12:39-40. [31]高媛媛. 对外汉语教材词汇词性标注问题研究[J]. 语文学刊,2013,12:41-43. [32]马真真. 对外汉语语调习得研究综述[J]. 语文学刊,2013,12:45-46+65. [33]金海蒂. 试论非汉字文化圈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汉字教学策略[J]. 语文学刊,2013,12:47-49. [34]刘雍,申桂于. 越南学生汉语“副词+‘地’”偏误分析[J]. 语文学刊,2013,12:50-52. [35]周桦森. 《毛诗正义》“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探析[J]. 语文学刊,2013,12:53-54+92. [36]姜明瑶,高梦嘉. 运用“礼貌原则”浅析《非诚勿扰》[J]. 语文学刊,2013,12:55-57. [37]刘广宇. 存现句语法特点分析[J]. 语文学刊,2013,12:58-60. [38]武黄岗. 晋语长子方言“圪”研究[J]. 语文学刊,2013,12:61-63. [39]张薇. 南京方言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J]. 语文学刊,2013,12:64-65. [40]李金秋. “多”与“少”在句法结构上的不对称分布[J]. 语文学刊,2013,12:66-67. [41]易正中. “老/小+姓氏+亲属称谓”面称方式考察[J]. 语文学刊,2013,12:68-69+72. [42]储冰.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固定用语教学[J]. 语文学刊,2013,12:70-72. [43]彭云鹏,霍江涛. 医患交际的界定及其交际特征的语言学分析[J]. 语文学刊,2013,12:73+90. [44]崔晓飞. 说“封杀”[J]. 语文学刊,2013,12:74-76. [45]王娇娇. 四川方言词汇的色彩义[J]. 语文学刊,2013,12:77-78. [46]郝静芳. 试论因果复句语序的认知规律[J]. 语文学刊,2013,12:79-80. [47]吴遂要. 汉语国际推广现状与问题分析[J]. 语文学刊,2013,12:81-82. [48]张俊龙,王龙跃. 多模态隐喻观照下的大国梦厘析——以一则政治漫画为例[J]. 语文学刊,2013,12:120-122. [49]苏日娜. 影响高校蒙汉双语教学质量的因素及改进策略[J]. 语文学刊,2013,12:135-137. [50]顾莹雪,陈永庆,刘平,尹大伟. 浅析工科类(英文授课)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模式[J]. 语文学刊,2013,12:141-142. [51]续文嘉. 有关对外汉语阅读课教材的思考——基于阅读课教学目标再认识[J]. 语文学刊,2013,12:143-144. [52]何国锦,张萌. 文化类似性研究与汉语文化类词汇教学策略[J]. 语文学刊,2013,12:150-151. [53]. 来稿要求[J]. 语文学刊,2013,12:178. [54]徐义云. 英汉谚语的特点及其修辞功能对比分析[J]. 语文学刊,2013,12:29-31+43. [55]沈晓云. 英汉运动事件的表征特征及翻译策略——以欧·亨利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为例[J]. 语文学刊,2013,12:32-34+67. [56]张春. 初探独立学院专科英语教学改革策略[J]. 语文学刊,2013,12:154+168. [57]薛英利. 新媒体时代陕西地方文化海外传播建构[J]. 语文学刊,2013,12:123-124. [58]林超颖. 培养良好写作习惯,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J]. 语文学刊,2013,12:125+140. [59]何蓉.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心得[J]. 语文学刊,2013,12:126+146. [60]王永青. 诵读经典 固本培元[J]. 语文学刊,2013,12:131-132. [61]周婷. 创设儿童文学快乐课堂的尝试与实践[J]. 语文学刊,2013,12:138-140. [62]曾纯会. 论小学语文教学的独特性[J]. 语文学刊,2013,12:162-164. [63]周建方. 把握学生心理 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素养[J]. 语文学刊,2013,12:172-173. [64]陈玉琼. 有效课堂教学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 语文学刊,2013,12:174. [65]王娟荣. 试辨《说“屏”》的文体归属[J]. 语文学刊,2013,12:98-99. [66]安娜.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阿Q的奴性分析[J]. 语文学刊,2013,12:109-110. [67]朱续宗. 也谈《范进中举》写作艺术[J]. 语文学刊,2013,12:111+124. [68]谢立君,范国强. 借助同课异构研究 探讨阅读教学方法[J]. 语文学刊,2013,12:127-128. [69]付会英,石志嫚. 浅析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偏失和对策[J]. 语文学刊,2013,12:129-130+148. [70]曾杜清. 在农村中学开展高效阅读名著的实践研究[J]. 语文学刊,2013,12:133-134+142. [71]张强. 漫谈大学的语文生活——《什么是健康的语文生活》读后[J]. 语文学刊,2013,12:145-146. [72]袁迎春. 建立相互倾听的语文课堂[J]. 语文学刊,2013,12:149+16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8a84bcff8c75fbfc77db2d0.html